从一所中学的流亡抗战看民族崛起离.doc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一所中学的流亡抗战看民族崛起离

《东北中山1934-1949: 从一所中学的流亡抗战看民族崛起》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 在沈阳市和平区南昌街13号,有一所中学,叫东北中山中学。   在本地人的眼中,她没有像省实验、东北育才等明星中学那样的耀眼光环和吸引力。然而,“翻阅”其历史,我们发现她并非表面看上去那样波澜不惊,其校史激荡起伏、厚重绵延,远超出人们的想象,拥有着很多人不知道却值得永远珍存的历史标签。   她的第一个历史标签是:中国第一所国立中学。   1934年3月26日,她在北平创办,全名叫“国立东北中山中学”(简称东北中山)。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到1934年初,流亡北平的东北青少年已有数万。而东北中山的创办使命便是“解决东北流亡学生就学与生活问题,保护和培植东北的爱国力量”。   她的第二个历史标签是:千余名学生参加了“一二·九”运动。   1935年12月9日,北平爆发“一二·九”学生抗日救亡运动。东北中山1000余名学生和部分教师有组织参加了这场后来被毛泽东称为“伟大抗日战争的准备”的学生运动。经此洗礼,不少东北中山少年“爱国犯”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而郭峰、李涛、吕东、于克等一批学运领导者后来成为新中国的高级干部。   她的第三个历史标签是:“流亡抗战”时间最早、最长和地域最广的国立中学。   抗战时期更大规模的学校“西迁”是在1937年“七七事变”后,而东北中山要早了近一年,算是中学“流亡抗战”的初期实践者。1936午11月,东北中山撤离北平,辗转南下,流亡苏、湘、桂、黔、蜀数省。这些东北少年历重庆轰炸之灾难、经失亲丧友之痛楚、持读书救国之信念,终至四川威远静宁寺,度过了相对安定的七年半读书生活。抗战胜利后,她从1946年10月开始返乡,于年底抵达沈阳。从创校至返沈,她用了12年多。她有着其他流亡中学无法比拟的“流亡抗战”完整性与饱满度。      这些标签让我们对她心存深深的敬意。   她,如一扇窗,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民族中等教育“流亡抗战”的剪影。93岁的原国家测绘局局长李曦沐先在东北中山读书,后至另两所流亡中学(国立二中和国立十四中)求学,最终考上同样流亡的西南联大;84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赵鹏大在两所流亡中学(东北中山和国立九中)接受基础教育;87岁的北师大教授丁尔陞对东北中山更是情有独钟,他是东北中山在四川招收的学生。她就像个“中国结”,不断地接纳其他沦陷区及大后方的学生,与其他流亡中学“互通有无”。   她,是一个家,培养了一大批抗战的力量、各业的领袖与社会的砥柱,如:航空烈士巴清正,清华大学校长刘达,北京大学校长陆平,考古学家苏天钧,数学家吴光磊,光测实验力学带头人贾有权,土壤学家马溶之,国防固体力学专家程世祜,冶金专家刘嘉禾,育种专家王连铮,诗人郭小川……   她,像长鸣钟,当代中学教育能从她身上汲取营养。很多校友接受采访时提到“校以作家”与“中山体育”,提到“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他们一再叮嘱我们要写一写“中山教育”,有很多东西即使在今天也有生命力。   原大连民族学院副院长、教授关捷说,这段历史让他想起梁启超那篇名作《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包括东北中山学生在内的无数流亡少年,用战火中颠沛流离的读书救国经历写就了一篇“少年中国新说”,其更大的意义在于——为民族的复兴积蓄力量,表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顽强不息的生命力。“对一些流亡大学(如西南联大、浙大、东大等),媒体报道与学者研究已经够多。而流亡中学却没有这样的待遇,很少被提及,甚至有被历史湮没的迹象。”   鉴于此,我们决定以“东北中山1934-1946:从一所中学的流亡抗战看民族崛起”为主题,实地见证东北中山“流亡抗战”之路,多维度解读抗战精神,思考其时代意义。 我来自北兮 回北方 ——图解东北中山中学十二年零九个月“南迁北归” 1 北平(1934年3月-1936年11月)   创校和第一次迁校   从“九一八”事变爆发的第二天起,一些不愿当亡国奴的东北青少年逃往关内。1934年初,流亡入关的东北学生已有数万人。流亡到关内的东北籍知名人士,如高惜冰、齐世英、李锡恩、周天放、臧启芳、董文琦、黄剑秋等,认为有必要创办一所中学,解决东北流亡学生就学与生活问题,保护和培植东北的爱国力量。大家公推高惜冰、臧启芳、周天放等为代表赴南京,以东北协会名义请愿。北平、南京两地共同努力,于1934年3月26日在北平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国立中学——国立东北中山中学。1936年中山毕业的几个初中班,在参加北平市中学生毕业会考时,团体总分名列第一。   1936年11月,日寇侵华日急,形势险恶,东北中山被迫南迁。   2 南京板桥(1936年11月-1937年11月)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