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苏轼黄州时期词作特色.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略述苏轼黄州时期词作特色

略述苏轼黄州时期词作特色【摘要】在”乌台诗案”以前,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儒家思想是苏轼的主流思想。但是,经历过险些使其丧命的”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黄州,开始时,内心极度恐慌,之后慢慢地走出低谷,随遇而安、超然物外的佛老思想成为苏轼思想的主流,淡然、旷达成为这一时期诗歌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苏轼黄州佛老思想超然旷达 苏轼是世人公认的旷世奇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但苏轼似乎生不逢时,踏上仕途不久便因新旧两党政见不合而请求外任,而且常常因怀才不遇而感慨良多。在”乌台诗案”以前,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儒家思想占据苏轼思想的主流。这在其第一首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东坡时任密州太守,曾因旱灾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行官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了这一首出猎词。此时的苏轼,虽然不被重用,但仍是一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士,梦想着像周郎一样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仍然是其思想的主流。 同样是豪放词,被贬黄州以后所写的,被誉为”千古绝唱”,也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豪放词中最杰出的代表作品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却截然不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游览了黄州西北的长江边的赤鼻矶后,写下了这首有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知道,历史上建安十三年(208)孙刘破曹的赤壁之战,发生在湖北嘉鱼县,彼”赤壁”并非此”赤鼻”,这一点,才子苏轼不可能不知道。可见,苏轼不过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看到的同样是大好河山,想到的同样是三国周郎,也许心中还会闪过瞬间的建功立业的豪情;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轰轰烈烈的情感再也回不来了。 “乌台诗案”以后,仕途空前失落,境遇尤其险恶,残酷的政治现实同他振兴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壮怀大相抵牾,如今早生华发,一事无成,除了自嘲多情、自伤幻灭之外,也只有以杯酒酹江酹月了。于是,人生如梦,消极遁世的佛老思想明显占据了苏东坡的内心世界,这一时期的创作风格显得淡然、旷达了。 的确,苏轼是个天才,但他同时也是一个凡人。险些使其丧命的”乌台诗案”又怎能不使其思想发生根本的转变呢!死过一次的苏轼还怎能保持先前那种建功立业的豪情和霸气呢?从此,苏轼的创造中出现了一些以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为主旋律的词作,如《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 这些词有的感叹人生的短促,年华的易逝,世态的炎凉;有的借物喻人,悲叹自身的孤独寂寞,无人怜惜;有的托物言志,表达自己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的心境。既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又充分表现了自己的思想情感。一个”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多么的孤独,又多么的无奈!但是,我们的苏轼可以被打到,却不会被打败。正所谓”诗家不幸文章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请看下面的三首词: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临江仙》) 元丰五年(1082)九月,苏轼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深夜归来,因为”敲门都不应”,所以”倚杖听江声”,继而规划了自己以后的生活蓝图: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多么超然,多么飘逸,又多么富有浪漫情调!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位风神潇洒、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苏东坡正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飘然而去,慢慢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当中。这首词写出了谪居中的苏东坡的真性情。世道是险恶的,内心是痛苦的,但是,苏轼没有被痛苦压倒,而是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儒家的那种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思想暂时隐退了,随遇而安、超然物外的佛老思想成为谪居黄州时期苏东坡创作的思想主流。而且,诗的艺术手法也更加高妙了。正像他自己反复强调的”美常在酸咸之外”一样,好的作品,表面看好似随意而就,没有规矩,但越欣赏就越觉含义深远,匠心所在,也使读者倍觉清新。 下面这首《定风波》同样能表现这种随遇而安、超然物外的佛老思想,也同样能让我们感觉到词人在艺术手法上的匠心独运: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