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析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析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陈丹 【摘要】诗歌是一种洋溢着美的文学体裁,教师通过诗歌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渗透,从而培养学生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展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诗歌审美教育的途径,对诗歌当中的“语言美”、“意境美”、“形象美”、“构思美”、“绘画美”进行探讨,结合课堂诗歌教学实例,对诗歌审美教育的作用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提高青少年的审美能力,增加审美体验,达到审美理解,促进青少年幸福感的提升。 [关键词] 诗歌教学 审美教育 徐志摩 诗歌审美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诗意朗读,体会诗歌中的语言美 诗歌的语言富有形象性、动作性、色彩性和音乐性。音乐性是其主要的特征之一,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叠字、炼字和韵律上等。如李清照《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叠字的运用,使诗歌富有节奏感,不仅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背诵,而且轻而易举的展现了凄寒冷清的意境。 诗歌的语言美还体现利用炼字来雕琢诗句,引导学生细细体会语言的贴切和感受诗歌用语的精妙,唤起读者具有创造性的无限想象。如杜甫的《兵车行》中“牵衣顿足拦道哭”中,用牵、顿、拦、哭四个动作,展现了家人跑着为被征的亲人送行,有的扯住亲人衣裳,有的因情绪激动而以脚跺地,拦堵着京郊大道放声哭嚎。勾勒出一幅撕裂人心的画面,艺术地展现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古诗在韵律方面主要体现在押韵和平仄,使学生在诵读、背诵中获得音乐的美感,感受到语言的韵律美。首先确定押韵字,一般位于每联诗句的最后一字,如陆游的《游山西村》中:“浑”“豚”“村”“存”,押“un”韵。其次注意诗歌平仄相对的特点,诗歌出句、入句对仗工整,在平仄中探寻诗歌富有音乐性的语言美。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其平仄规律即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鉴赏品评,把握诗歌中的意境美 从美学的角度分析意境是:“意”指的是诗歌的“情”和“理”,“境”指的是实物的“形”和“神”。①意境也可以指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境界,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更是主题心灵突破了物镜的域限所创造出来的一个虚空、灵奇的情感境界。②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手中一切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领略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感受诗歌中的情与景,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如毛泽东《沁园春·雪》:“山舞银蛇②,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 晴日,看红装素裹”时,可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营造了什么样的景象。“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通过指导学生仔细揣摩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功力,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优秀的诗歌有深远的意境,能开拓读者想象与联想的广阔疆域,它潜藏着诗人情感与理性的思考,融进诗人创作主体的审美感受,例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把“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与“断肠人”交汇在一起,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感基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暮秋夕照下,凄清苍凉的环境中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价值审美,赏析诗歌中的形象美 诗歌中的形象丰富多样,诗人常借助各种生动鲜明的形象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所以在教学诗歌过程中,不仅要着眼于诗歌语言展现的客观事物,还应透过形象的外表,看到其中意念和情感。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贵权,使我不得开心颜。”展现了不肯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自己心中郁郁寡欢的诗仙太白形象。彰显了他面对权贵倔强不屈的性格。 美具有形象性,审美教育的过程就是让受教育者从欣赏感性形象入手,把握隐藏在其中的真善美的过程。要完整的赏析诗歌中的形象美,就要根据诗歌语言内容,沿着其感情发展的线索,从想象的唯美画面中感受形象美。穆旦《赞美》里象征苦难的雕像——“农夫”,一个大众完全熟悉的生活意象。作者从一个农夫身上经历的一切,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命运和表达对这种人民的赞美之情,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农夫”不同阶段的变化特征和体悟作者对这个意象深厚的情感两个维度来丰富、感染学生的心灵世界,从而对他们进行价值审美的熏陶。 分析启迪,体察诗歌构思美 诗歌以固定的格式要求对仗工整,同时也要在有限的字数内,利用丰富的形象,包含深邃的意境,充沛的感情和发人深省的思想主旨。教学时,教师应启迪学生体察诗歌构思的精美新颖、巧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诗歌学习兴趣,加深对诗歌思想内涵的理解,提高对诗歌的鉴赏力。诗歌的构思精妙之处通常采用修辞、对仗、用典等手法。如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

文档评论(0)

l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