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1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
* 核心专题突破 第一部分 专题一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 2017考纲精解 高频考点 高考对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要求如下: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把握文章思路 (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树立一种观念,具备两种心态。 一种观念:论述类文本阅读检测考生阅读理解力,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考查的是逻辑思辨、抽象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的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是其题目设置的出发点,命题是着眼于考查语文能力而创设的。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阅读时,不应受与之相关的旧有知识的影响,而应根据选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两种心态:一是专注,阅读时精神要高度专注集中,从文中甄别筛选整合相关信息,从而准确迅速地发现问题作出判断;二是仔细,命题涉及的信息均来自选文,它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考查项,作答时必须仔细比对文章内容和命题信息。 备考策略 栏目导航 2年考情回顾 真题解题示范 考场答卷诊断 对点规范演练 满分技法点拨 2年考情回顾 考情总结 高考全国卷近年所选论述类文本皆为社科类文本,3个选择题,9分。 设问方式 ①下列关于“××××(概念或句子)”的表述,不正确(正确)的一项是。 [例](2016·天津卷,6),(2015·安徽卷,1)。 ②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例](2016·全国卷乙,2),(2015·山东卷,7)。 ③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例](2016·山东卷,8),(2015·全国卷Ⅰ,3)。 ④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例](2016·全国卷甲,1),(2016·全国卷乙,1)。 审题要点 ①审题干:是“正选”(选择正确的)还是“错选”(选择不正确的)。 ②审区间:如果是概念理解或句子含意理解,答题范围多在某一段中;如果是“下列理解和分析(推论)”,答题范围多在全文范围内。 解题要素 定位→比对→判断 ①定位:在宏观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根据选项内容迅速找出文本中对应的语句。 ②比对:比较选项和原文对应的语句,找出二者有差异的表述并进行对照,如果选项本质意思不变就是正确项,反之就是错误项。 ③判断:依据“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把握选项实质,准确判断选项正误。 (2016·湖北重点中学联考协作体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三种人生态度 梁漱溟 “人生态度”是指人日常生活的倾向而言,向深里讲,即入了哲学范围;向粗浅里说,也不难明白。依中国分法,将人生态度分为“出世”与“入世”两种,但我嫌其笼统,不如三分法较为详尽适中。 真题解题示范 按三分法,第一种人生态度,可用“逐求”二字以表示之。此意即谓人于现实生活中逐求不已:如饮食、宴安、名誉、声、色、货、利等,一面受趣味引诱,一面受问题刺激,颠倒迷离于苦乐中,与其他生物亦无所异;此第一种人生态度(逐求),能够彻底做到家,发挥至最高点者,即为近代之西洋人。他们纯为向外用力,两眼直向前看,逐求于物质享受,其征服自然之威力实甚伟大,最值得令人拍掌称赞。他们并且能将此第一种人生态度理智化,使之成为一套理论——哲学。其可为代表者,是美国杜威之实验主义,他很能细密地寻求出学理的基础来。 第二种人生态度为“厌离”。第一种人生态度为人对于物的问题。第三种人生态度为人对于人的问题,此则为人对于自己本身的问题。人与其他动物不同,其他动物全走本能道路,而人则走理智道路,其理智作用特别发达。其最特殊之点,即在回转头来反看自己,此为一切生物之所不及于人者。当人转回头来冷静地观察其生活时,即感觉人生太苦,一方面自己为饮食男女及一切欲望所纠缠,不能不有许多痛苦;而在另一方面,社会上又充满了无限的偏私、嫉忌、仇怨、计较,以及生离死别种种现象,更足使人感觉人生太无意思。如是,乃产生一种厌离人世的人生态度。此态度为人人所同有。世俗之愚夫愚妇皆有此想,因愚夫愚妇亦能回头想,回头想时,便欲厌离。但此种人生态度虽为人人所同具,而所分别者即在程度上深浅之差,只看彻底不彻底、到家不到家而已。此种厌离的人生态度,为许多宗教之所由生。 第三种人生态度,可以用“郑重”二字以表示之。郑重态度,又可分为两层来说:其一,为不反观自己时——向外用力;其二,为回头看自家时——向内用力。在未曾回头看而自然有的郑重态度,即儿童之天真烂漫的生活。儿童对其生活,有天然之郑重,与天然之不忽略,故谓之天真。真者真切,天者天然,即顺从其生命之自然流行也。于此处我特别提出儿童来说者,因我在此所用之“郑重”一词似太严重,其实并不严重。我之所谓“郑重”,实即自觉地听其生命之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