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行为改变技术在中职教育中的运用
行为改变技术在学校中的运用 行为改变技术 及其在中职教育中的运用 主讲: 中国心理学会人格心理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 重庆市心理学会常务理事 重庆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 李祚山 博 士 教 授 E-mail:lizuoshan@ 引 言 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家庭教育的失当、学校应试教育的影响,造成学生品行问题、心理问题凸显,给学校和教师带来了压力和挑战。 解决学生的品行问题、心理问题,即需要积极的观念和态度,更需要科学的方法和策略。 现代教师的要求:从事务型教师转变为谋略型教师——明白教育背后的道理并智慧处理。 中职学校学生问题行为现状及危害 (一)中职生的挫折情绪与问题行为 首先,由学习上的挫折感而引起的 。 由于学习成绩差而产生自卑,对一切活动毫无兴趣,整天处于焦虑苦恼中不能自拔,甚至导致精神创伤或偏差行为,如拖延交作业时间、逃课、对自己放任自流等。 厌学 中职学生厌学现象非常普遍。比如上课睡觉或心不在焉,自习课吵闹,对作业置之不理,课余时间不复习,考试交白卷,实验课上嬉戏,实践课不积极等等。 其次,由人生的挫折引起。???? 心境——冷漠和消沉。 表现在行为中是一会儿兴高采烈、一会儿一蹶不振;时儿信心十足,时儿灰心丧气。这种现象叫“自我同一性混乱”,即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昨天的我与今天的我和明天的我不能统一起来, (二)中职生的逆向心理及其行为倾向 学生由于受原有价值观的作用和偏见的影响,以及教师的过度教育、无效刺激和损害自尊心的刺激可能造成逆向心理及其某些行为倾向,比如部分学生对某些会议、报告、课程感到厌烦,甚至逃避。 (三)中职生违反社会规范的问题行为 偷摸行为 赌博行为 打架、吸烟、喝酒、赌博、沉溺网吧等等。 (四)中职学生不良行为的危害 (1)严重影响教学效果。课堂秩序比较混乱,自习课像赶集一样嘈杂,许多教学过程几乎成了走过场,致使教学目标无法实现。 (2)学生管理成本大大增加。中职学生的不良行为多,宿舍卫生、学习纪律就需要更大的监管力度,并且需要面面俱到,使学生主管部门及班主任疲惫不堪。 (3)师生冲突频繁。 (4)影响教师的心态。对学生不良行为,教师的挫折感经常溢于言表,表现出或多或少的职业倦怠迹象。 反思:如何办 耐心、信心、恆心! 人格成長是沒有速成捷徑的;每一 個人都是可以改變的! 如果現在無法改變那是我們尚未找 到改變他的適當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面临着生源素质下降,就业形势严峻,教育难度加大的现实问题。面对新形势情况,积极寻找职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方法显得犹为重要。 教师对学生问题行为处理策略回顾 教师对学生问题的教育策略 1、言语疏导型策略:借助谈话、劝说等 从认知上施加影响; 2、惩罚约束型策略:以规章制度制裁,或进行情境性的批评、惩罚,或限制条件阻止其滋长; 3、行为疏导型策略:在行为上给予影响或给行为改变创造条件; 4、责任转移型策略:把学生交重要他人或借助空间环境的转移以改变学生现状; 5、拒绝忽视型策略:教师没有教育行为上的反应,或不以为然,或拒绝施加教育影响。 6、情感关爱型策略:侧重于给予情感的关心理解,或给予情绪上的照顾。 一种新的方法 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理论和行为改变技术在职校 心理健康教育或者是德育工作中的运用。 游戏活动一 需求水平测试 案例分析 某初三学生作业粗心的习惯。 亲子关系问题的改变 强迫性行为 方法分析:契约法 厌恶疗法 一 行为改变技术概述 (一)、行为改变技术的定义及其功用 1.定义 2.功用 矫正不良行为(减少、限制和消除)、培养和塑造良好行为(加强、发展和扩展) 在教育中的运用领域 学习技能 教育管理 学生的社会互动 学习障碍 (二)行为主义观点回顾 1.行为主义的基本理论假设 行为主义心理学以实用主义、新实在论和机械唯物论为基础,认为人的本性无所谓善恶。行为主义的基本理论假设是:(1)动物和人的心灵实际上是一块白板,其行为经验完全是后天获得的;(2)有机体之间不存在个别差异,即使存在,也是不重要的;(3)任何刺激都同样能形成任何反应,即每一刺激和每一反应间都能形成一一对应的联结。从这些假设出发,行为主义者认为,人是由后天环境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