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高《师说》.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喀高《师说》

师说 韩愈 2、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1、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学习、效法”讲) 3、或师焉,或不焉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作“从师”讲) 5、吾从而师之 (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 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好课堂堂练》P70—72 3.《一课一练》P117--118 古今异义字 1、古之学者?必有师 ? 古:求学的人?? 今: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小学学校教育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普通人 今:很多人 4、吾从而师之 古:是两个词,动词“从”和连词“而” 今:合成一个连词,表示目的或结果 词类活用 1、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不耻相师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名词用作动词,低于)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被动句 不拘于时 4、介宾后置句 而耻学于师。 一词多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道之不传有久矣 传 (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名词) (流传,动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矣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所以 (表示“用来……的”,“……的凭借”) (表示“……的原因”)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老师”讲)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作“专门技艺人”讲) 3、孔子师郯子……师襄 (作“姓”讲) 一词多义 1、作名词,有三种情况 1、择师而教之 (指代人或事物,相当于“他”“他们”) 2、郯子之徒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同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1、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1、古之学者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 2、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3、句读之不知 (宾语前置的标志) 4、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2、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1、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代词,指代自己) 2、蚓无爪牙之利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3、吾欲之南海 (作动词,“到”、“往”) 3、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 喀左高中语文组 朗读《好课堂堂练》P48《师说》导读;P69《感念师恩》 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治学名联 二、作者及古文运动 1、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万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因在散文创作方面有突出成就,被后人尊为八大散文家之首。韩愈提倡儒家思想,他在文学上最大的功绩是倡导古文运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优秀散文传统,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古文的基础。 韩愈像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 写作背景 唐代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一、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先议后叙。初中时学过的《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这种文体。 “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与“论”相比较,“说”较偏重于说明(始自唐宋,明清时尤甚),而且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同时,“说”的内容、写法和风格较为灵活多样,所以后世对于论说文中的“说”,又有所谓“杂说”的称呼。 本文标题“师说”不是“说说老师”之意,“说”古文为陈述和解说,即“解说……的道理”之意。“师说”的意思应为“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句读( ) 或不焉( )经传( )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