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陈思及-我及贾植芳亦师亦友三十年
陈思及:我及贾植芳亦师亦友三十年作为复旦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研究室的创始人,贾植芳先生一声致力于纯粹氛围和与实践棚结合的学术思想:作为贾先生嫡传弟子,今天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思和秉承农钵,在“原典导读”等一项有一项具体教学活动中传承着一种学术与思想的精神……
1978年,复旦大学中文系资料研究室的一个角落里,大学一年级新生陈思和第一次见到文学泰斗贾植芳。当时寒暄的具体内容早已忘记,缘分却顺理成章地延续下来,在30年的光阴里年龄相差近40岁的师生亦师亦友亦父子。
而今贾植芳已经仙逝。陈思和于2001年出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秉承老师衣钵。但是在他心中,贾植芳永远是他的精神支柱。
“没有贾先生,我不会走上今天的道路。这是一种整体的影响,学术研究只是小部分,更重要的是他待人处世的态度,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理解,他的坚持…”
做人与做学问都要尊重“原典”
2001年,陈思和出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之后,发现现在的本科生在入学前读的作品太少,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学里都是应试教育为主,规定学生必须读老师指定的课文,或者在题海中受折磨这就使现在的中学生缺乏大量的时旬研读中国文学的名著而且过于依赖电脑,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于是他将自己新官上任第一把火烧在课程改革上,在中文系设立“原典精读”课程。
“复旦大学是一所层次比较高的大学,给人初步的印象就是讲高深理论,所以通常学生进来以后,在一二年级首先接触到的都是一些比较深奥的文学史和概论课程,往往会感到很茫然。”陈思和将课程定位于“为中文系本科课程系统确立专业的基本知识范畴”。
众所周知,中文系包含的分支学科丰富而复杂,而且在当前迅猛的社会变化中常常处于自我失衡的境地。原先树立为主干课程的文艺学概论和文学史教材都受到知识观念更新的压力,许多内容不能适应今天精神建设的需要,而社会上层出不穷的新生事物往往从另一个向度推动中文系课程向着社会市场的需要进行改革。在这环境下设置“原典精读”课程,利用文学文本使学生的视角回归作品,充分尊重作品在普遍浮躁的大学教育中引起强烈反响,也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甚至央视《东方之子》节目也抓住热点专访陈思和,足见大众对时下学科中缺乏专业精神的担忧。
回顾设立课程的初衷陈思和说是源于贾植芳先生的教导。贾植芳 “文革”后期从复旦的印刷厂回到系里时,由于政治问题还没完全平反,因此被分到中文系资料研究室。贾植芳当时参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编撰工作,任编委。这个项目由全国60多所高校联合完成,是五五国家规划项目之一。贾植芳带领复旦大学教师主持丛书中的《巴金专集》、《赵树理专集》等三本书的编辑工作。那时陈思和还是学生,并没有参与这项工作,但是他发现贾植芳的研究跟其他人都不一样,跟当时通行的做法也很不样。“他特别强调要尊重原始版本;不回避矛盾,贾先生的外语很好,很多外文资料都是经由他翻译的,弥补了很多观点上的缺漏。”
1982年,陈思和毕业留校,成为贾植芳的助手。那时贾植芳正在主持研究“外来文学思潮流派理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影响”,这是六五国家规”项目,由复旦大学与吉林大学联合完成,复旦大学负责晚清到1927年的部分。陈思和协助贾植芳完成这项工作,贾植芳只给陈思和立了条规矩:凡是选定的文章,一定要看到原文,不能根据其他人的文章就轻易相信。
因为这一条标准,陈思和和贾植芳的另外个学生在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用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一篇一篇地查询逐个核对项目中提到的所有文章,很多对日后研究有很大价值的旧论文,陈思和都是在那时查阅的。
联想到当初贾植芳先生当年指导自己读原著研究原著、尊重原著为自己多年来进行专业研究打下的良好基础,陈思和坚决将原典精读课程确定为专业必修课,完成了我国大学中文系教育的第一次大手术。在本科前两年精读10多本经典著作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找到了学科自信心自尊心,还有实事求是,敢于坚守的扎实态度。
1955年胡风等人被诬陷为反革命集团,贾植芳也被审讯与胡风的关系。他不卑不亢地坚持自己与胡风是朋友,结果带来了25年牢狱之灾。可是直到晚年,人们纷纷为他辈子所受到的不公表示惋惜时,他仍认为自己当年是对的一一他就是胡风的朋友。或许这种精神从一开始就根植在贾植芳的骨髓里,并且从专业研究延展到处世为人。而今天的社会,恰恰缺乏对事实的求证和坚守,陈思和希望能够通过专业精神的传递达到处世理念的沟通,也就是通过课堂传达自己的人文精神。不仅教书,而且育人。知识分子要举重若轻地对待人生
“文革”后回到复旦大学中文系,贾植芳就基本没有再系统地开设专业课。他的课堂,更多设在自己家的书房,客厅里。他乐意跟他喜欢的学生在起,聊学问、谈专业。他相信传统的师承关系,先教学生做人,再教学生学问。贾植芳一生桃李满天下,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