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逻辑kenneth胡硕2008在‘霞朔月刊’里提了一个对婚姻.docVIP

理论与逻辑kenneth胡硕2008在‘霞朔月刊’里提了一个对婚姻.doc

  1. 1、本文档共5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理论与逻辑胡硕在霞朔月刊里提了一个对婚姻中夫妇的关系研究的报告主要的结果是丈夫在婚姻的关系中要求与太太的亲密程度与太太的婚姻满意度受着丈夫的焦虑性影响换句话说丈夫期望与太太越亲密太太的婚姻满意度越高可是这个关系只是当丈夫的焦虑性低的时候才有的当丈夫焦虑性很高的话丈夫期望与太太越亲密太太的婚姻满意度越低丈夫期望与太太的亲密度与太太的婚姻满意度呈正相关但是其中丈夫的焦虑性是一个调节变量会调节这个相关的关系这样的关系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就做调节性的关系就叫做调节变量因为调节了与的关系胡氏解释说当焦虑性低

理论与逻辑(1)Kenneth 胡硕(2008)在「霞朔月刊」里提了一个对婚姻中夫妇的关系研究的报告,主要的结果是丈夫在婚姻的关系中要求与太太的亲密程度与太太的婚姻满意度受着丈夫的焦虑性影响。换句话说,丈夫期望与太太越亲密,太太的婚姻满意度越高。可是,这个关系只是当丈夫的焦虑性低的时候才有的。当丈夫焦虑性很高的话,丈夫期望与太太越亲密,太太的婚姻满意度越低。「丈夫期望与太太的亲密度(X)」与「太太的婚姻满意度(Y)」呈正相关,但是其中「丈夫的焦虑性(M)」是一个调节变量(Moderator),会调节这个相关的关系。这样的关系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就做调节性的关系,M就叫做调节变量,因为M调节了X与Y的关系。 胡氏解释说,当焦虑性(M)低的时候,一个期望与太太亲密的丈夫(X)会表现对太太的细心和照顾,所以太太的婚姻满意度(Y)就会高。但是当丈夫的焦虑性高的时候,他会患得患失,就算“希望”跟太太的关系好,可是行出来却若即若离。当自己走了一步以后,就要太太同样的走一步,不然就会害怕太太是对自己不好。结果,太太对婚姻的满意度就会大大的降低。 请问上面这个的研究,是不是一个有理论基础的研究呢?作者「胡硕」的确实解释了X与Y的关系,而且头头是道的分析了为什么M可能是一个「调节变量」。看完下面的解释,我希望你跟我的结论会一样,上面不是一个有理论根基的研究。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个我「瞎说」出来的研究的背景。我是根据依附理论(Attachment Theory)创作了这么一个研究的结果的。英国的波爾比(John Bowlby)教授根据观察恒猴母子的相交,进而研究婴儿与母亲的关系,发展了他的依附理论。波爾比根據人種學行為控制的觀點,認為引發分離的情境就會使嬰幼兒有分離焦慮出現。在依附理论中﹐他认为孩童时期的发展对成人时期有很大的影响﹐孩童的依附对日后的人格发展有很大的关系。過度分難焦慮可能是因不好的家庭經驗所導致的,例如被父母拒絕或者是因父母及兄弟姊妹的疾病或死亡等等所造成。经过大量的观察和数据分析,波爾比教授将跟母亲有不同依附关系的孩子分成(1)安全依附型(secure attachment)(2)焦虑依附型(Anxious-ambivalent)(3)逃避依附型 (Anxious-avoidant)和(4)紊亂依附型(Disorganized attachment)四类(注:Bowlby, J. (1958) The nature of the child’s tie to his moth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39, 350-373;有兴趣的读者也可以在wikipedia查依附理论)。后来,研究人员发现依附理论可以成功地应用到成人夫妻的互动关系上。意思是说,夫妻关系也可以分成安全、焦虑、逃避和紊亂四种依附关系。以上的研究结果就是按着「焦虑依附型」的夫妻关系编造出来的。看完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见有理论背景的研究,跟只用“逻辑”论证出来的假设的分别吗?下一次我有空的时候再讲为什么我们做研究需要理论背景。Kenny  HYPERLINK /home.php?mod=spaceuid=0理论与逻辑(2)Kenneth 2008-7-30 00:54 Ben Schneider (1987) 在Personnel Psychology, 第40期, 437-453页一篇题为 “The people make the place” 的文章里面批评过去Kurt Lewin的假说,说行为(B, Behavior)是人(P, People)跟环境(E, Environment)互动的结果。意思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工作环境底下就会有不同的表现。用数学公式写出来,就是B=f(P,E) 即B是P和E的函数。Schneider 提出一个相反的意见,说这三者的关系应该是 E=f(P,B)。意思就是不同的人和不同的行为创造了不同的工作环境。 为了支持他的观点,Schneider提出了一个叫做 ASA模型的企业运作模型。模型中的第一个“A”是Attraction,就是「吸引」的意思。第二个“S”是Selection,是「选拔」的意思。第三个“A”是Attrition,是「损耗」的意思。他的论点是企业透过「吸引」它喜欢的人才,「选拔」它要求的人才,和「辞退」跟它不吻合的员工,循环地来闯造一个越来越一致性(homogeneous)的工作环境和企业氛围。这个模型本质地改变了我们对企业运作的看法。根据Lewin的B=f(P,E)假说,「员工甲」之所以在「企业乙」有特定的行为表现,是因为「员工甲」的个人特征和「企业乙」的环境的配合。换句话说,「员工甲」到了另外一个不同环境的「企业丙」的

文档评论(0)

wangsu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