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考文言文几种常用句式和练习
高考文言文的几种常用句式及练习 一、判断句 对主语有所断定的句子是判断句。有时,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所指的是同一件事物。有时,谓语只是断定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具有某种性质,或属于某一大类。上古汉语“是”是指示代词,一般不用来构成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的基本形式是:句中用“者”,句末用“也”。 变化形式1:句中用“者”,句末不用“也”; 变化形式2:句中不用“者”,句末用“也”; 变化形式3:句中不用“者”,句末也不用“也”。 例1:陈胜者,阳城人也。——译:陈胜是阳城人。 例2:杜周者,南阳杜衍人。——译:杜周是南阳杜衍人。 例3:其巫,老女子也。——译:那个巫师,是个老女人。 例4:夫鲁,齐晋之唇。——译:鲁国是齐晋两国的门户。 中古以来,“是”用作判断词,判断句进一步摆脱了语气词“也”,如“豫章太守顾邵是雍之子”(《世说新语·雅量》)。但后代文人往往喜欢模仿秦汉以前的用法,许多文人在判断句中仍然不用判断词“是”。有些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乃、为、则”来表示,但“乃、为、则”并不是判断词。 例5: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译:我侯嬴仅仅是夷门的一个守门小吏。 (句中的“乃”是副词) 例6: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译:现在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 ?? ?? ?? ?? ?? ?? ?? ?? ?? ?? ?? ? (句中的“为wéi是动词) 例7:心之官则思。——脑筋的功能就是思考。??(句中的“则”是连词) 二、被动句? ??现代汉语被动句也叫“被”字句。这种句子,主语受事,用“被”引进施事,或将“被”直接附于谓语前表被动。 文言文被动句式有七种: (一)用“于”引出施事(动作的主动者)? ?? ?例1:王建禽于秦。——译:齐王田建被秦军擒获。 (二)在动词前加“见”。 例2:武帝使中郎将苏武使匈奴,见留二十年不降。——译:汉武帝派遣中郎将(官名)苏武出使匈奴,被拘禁了二十年,不投降。 (三)“见”和“于”搭配起来使用。 例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译:我将永远被有很高道德修养的人所耻笑。 (四)在动词前加“为”。? ??例4:不听吾言,身死,妻子为戮。——译:你若不听我的话,你要处死,老婆孩子也要被杀。 (五)用“为……所”的格式。 例5:卫太子为江充所败。——译:卫太子被江充陷害。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三)的表示法同(四)(五)的表示法有显著的不同, (三)主动者在动词之后,是“见+动词+于+主动者”的格式; (四)(五)主动者在动词之前,是“为+主动者+(所)动词”的格式。 (六)在动词前加“被”。 例6: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译:正直却被怀疑,忠诚却被诽谤,谁能不怨恨呢? 说明:用“被”的形式在现代汉语里很常见,在古代汉语里却并不多见。古汉语用“被”的句子,主动者有“遭受(不如意之事)”的意味,现代汉语则无此限制。 (七)与主动句同一形式(有人叫做“主动形式的被动句”,也有人叫做“意念上的被动”。 例7:操军破,必北还。——译:曹操的军队被打败之后,必然要向北撤退。? ??例8:戍卒叫,函谷举。——译:陈胜发动起义,函谷关被(起义军)攻占。 三、宾语前置 (一)文言的双宾语 一个动词有时带有两个宾语。双宾语中往往有一个宾语指人,另一个宾语指事物。在文言里,带双宾语的动词,常见的有“予、赐、遗(wèi)、教、语、告、问”等。 例1:使人遗赵王书。——译: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 分析:动词“遗”带有“赵王”和“书”两个宾语,前一个宾语“赵王”指人,后一个宾语“书”指事物。 例2:吾既已言之王矣。——译:我已经把这件事告诉楚王了。 分析:动词“言”带有“之”和“王”两个宾语,前一个宾语“之”指事物,后一个宾语“王”指人。 文言的双宾语有时可以省略其中一个。 例3:光召尚符玺郎,郎不肯授光(??)。(《汉书·霍光传》——译:霍光叫来掌管皇帝印玺的官员,官员不肯交给霍光(印玺)。 分析:动词“授”后省略了指物的宾语“玺”。 例4:与(? ?)衣裳,吏护之还乡。——译:赏给(他:区寄)衣裳,役吏护送他回家。 分析:动词“与”后省略了指人的宾语“之”。 (二)动词宾语的前置 宾语放在动词谓语的前面,古汉语有三种情况: 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在动词前。 例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译: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怕不了解别人啊。? ?? ?分析:“不己知”即“不知己”,“己”是“知”的宾语。 例2: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译:老百姓缺衣少吃却还能把国家治理好,从古到今,没有听说过这件事。? ?? ?分析:“之”代这件事,是“闻”的宾语。 2、疑问句中的代词宾语在动词前。 例3:皮之不存,毛将安傅?——译:皮都没有了,毛将附在哪儿呢?? ?? ?分析:“安”是“傅”的宾语。 例4
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