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传承文化精粹——对“拉魂腔”艺术继承、保护和发展几点思考.docVIP

(最后更新)传承文化精粹——对“拉魂腔”艺术继承、保护和发展几点思考.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最后更新)传承文化精粹——对“拉魂腔”艺术继承、保护和发展几点思考

传承文化精粹 ——对“拉魂腔”艺术继承、保护与发展的几点思考 (临沂市艺术创作研究室助理馆员 杨扬) 相传在清乾隆年间发源于山东南部的“拉魂腔”,因其唱腔独特、丰富的花腔和独有的拖腔翻高,深受苏、鲁、豫、皖四省数千万群众的喜爱。“拉魂腔”在二百多年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东、南、西、中四路,因地域文化的不同,在不同的地区又有了柳琴戏、泗州戏、淮海戏等名称,但是“拉魂腔”一词却超越了历史、地域的限制,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跌宕起伏,但却始终源远流长。从最初的“周姑子调”到广为流传的“拉魂腔”,再到今天的柳琴戏、泗州戏和淮海戏,已经成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绽放出绚丽的色彩。本文就以“拉魂腔”流布于临沂地区的一个分支——柳琴戏的发展现状和创新情况来谈一下对“拉魂腔”艺术的继承、保护与发展的几点思考。 曾经的辉煌 “柳琴戏”这个名字,是新中国成立后依据其主要伴奏乐器柳叶琴而定的。《中国戏剧志?山东卷》认为,柳琴戏形成于临沂、枣庄及江苏新海一带,流行于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地区、与江苏的淮海戏和安徽的泗州戏有血缘关系。在临沂、郯城、苍山一代深入人心,影响久远。柳琴戏在长期流传与发展中,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剧目,如:《喝面叶》、《打干棒》、《秦香莲》等深受群众们喜爱,从流传的民谚俚语中我们就可见一斑:“拉魂腔一来,大闺女跑掉鞋;拉魂腔一走,闪倒了十九”、“为听拉魂腔,多跑十里不冤枉”。当时群众对唱拉魂腔的演员也像现在崇拜歌星影星一样痴迷,张金兰、李春生就是当时在临沂一代颇具名气的柳琴戏演员,曾流传着“看戏不看张金兰,白花两毛钱;台上不见李春生,白搭一天工”的民谣。听老人们说,在当时每逢四月十五日举行的鸿福寺庙会上,庙门前就搭起戏台,唱起老百姓最喜欢的柳琴戏。大戏连唱三天,台下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有老人也有小孩子,那时的盛况甚至比春节中秋还热闹。老百姓们更是人人都会唱上几段拉魂腔,甚至七八岁的毛头小子也能依依呀呀的拖出点拉魂腔的韵味来。 当前的困境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已经进入到多元文化时代,各种新兴的文化娱乐形式不断涌现:有线电视、因特网的普及使我们坐在家里就能获得海量信息,电影院更是大片不断,相比之下传统的柳琴戏显得古老和单调。加之中西文化近年来的不断碰撞融合,快餐式文化娱乐项目更能得到现代人的垂青,KTV,酒吧,茶餐厅,游艺场所成为青年一代的首选。在他们眼中,柳琴戏是遥远而陌生的,仿佛是专属于中老年人的娱乐方式。从世界范围来看,戏剧因多元文化的冲击而日渐衰落是大趋势,柳琴戏也毫不例外地进入了一个市场逐渐萎缩,观众群体流失严重,专业剧团生存和发展艰难,经典剧目传承困难,保护创新机制缺失的困境。 从临沂地区的柳琴戏发展现状来看,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人才问题,青黄不接、人才断层,后续人才培养困难。 人才问题是柳琴戏传承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由于柳琴演艺市场的不景气,各地柳琴剧团的财政状况普遍吃紧,剧团人员收入普遍不高,很多人才不甘留在剧团,纷纷转业谋求新的发展。这样只出不进的人才流失反过来又使剧团的创作力量和节目质量大幅度下降,致使市场更加萎靡。以临沂市柳琴剧团为例,后继乏人、难以为继的困境已经凸显,《王祥卧鱼》中王祥的扮演者已经年逾四旬。随着老演员已退休或即将退休,临沂市柳琴剧团现有在编演职员仅存33人,叫得响、知名度高的尖子演员寥若晨星,编、导、音、美等创作人才大量流失,懂艺术、善经营的管理人才也缺乏,很多有价值的传统剧目很少有人去挖掘,台柱子”式的人物更是没有。提起当年的张金兰、李春生以及柳琴戏的盛况,上了年纪的柳琴戏老戏迷无不遗憾地说:“可惜,如今像张金兰、李春生这样的名角已难觅芳踪了。” 此外,在后备人才的培养方面也形势严峻。培养柳琴戏人才,需要从娃娃抓起,但现状是大多数家长和学生不愿报考这类学校。以致现阶段专业学习柳琴戏表演的青少年更是凤毛麟角。 通过对临沂城区的几家艺术类学校实地调查可以发现,这几家艺术学校都因师资、生源问题取消了柳琴戏专业。这种境遇相对于近些年招生火爆的舞蹈、器乐类专业反差鲜明, 究其原因还是柳琴戏发展保护体制不完善,年轻一代柳琴戏专业人才就业前景和发展前途不乐观。 二是政府投入不够,剧团管理制度还存在着诸多弊端。 政府对柳琴戏的发展传承无论是从财政投入方面还是政策扶持方面都还很有限,甚至很多剧团面临演不起的尴尬局面。在临沂市区租借影剧院或人民会堂进行演出,一晚上就要上千块钱,再加上服装、音响、劳务等基本费用,少说也得几千块钱,就算买门票收费,上座率达100%也是入不敷出。临沂市柳琴剧团现在属于差额事业单位,财政按基本工资的70%核拨,还是分次拨付,没有其它经费来源。由于经费紧张,办公、排练费用仅靠微薄的演出收入支撑,演职人员生活条件较差,每逢开展大型活动便捉襟见肘。演出时依然在使用多年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