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拉祜族建筑特征.
拉祜族民居特点
4.1拉祜族木掌房民居
澜沧、孟连、勐海一带,气候温热潮湿,其住房是利用自然资源的竹、木、草、藤等,建成干栏式住屋。上层住人,下层关养牲畜和存放杂物、舂米等。平面一般近似长方形,楼层低矮,被深深的出檐遮盖着,远望只见一根根木柱上,架着甚为硕大的黄色草顶,淳朴自然,不加装饰,颇有田园风光的韵味。
分布
拉祜族木掌房民居分布于云南临沧县、澜沧县、孟连县、勐海县等地。
形制
拉祜语称“木掌楼”为“左课叶”,房屋大都建在山区坡地上,底层架空的高度约在1米左右,亦算是矮脚干栏民居形式之一(图4.1—1)。
正如当地拉祜族民歌中所唱的那样:“小小掌楼四个角,大门朝着太阳开”。在“木掌楼”东边山墙处,经常设一个宽度约1米左右的晒台,叫“古塔”。每当人们回家时,先由独木梯上到晒台上,用水冲洗干净脚上的泥土后再进屋。屋分前后两间,前间较小,叫“切骂郭”,安有木臼。这种木臼很特殊,口在楼面以上,脚在楼面以下,很好使用,舂米时又不会引起楼面震动。后间为火塘间“阿扎”,全家做饭、起居、睡眠都在这里进行(图4.1—2)。
另有一种“大房子”,椭圆形草顶屋盖。楼层室内两侧用篱笆或木板分隔成向内开放若干小隔间,供小家庭居住。中间有宽敞的通道,其上设若干个火塘(图4.1—3)。如此多的入口,冬季全体成员相聚时居住较为拥挤,但因各小家庭半年以上的生产时间,都分散居住在稻田地边的“班考”里,农闲时才返回“大房子”居住。因此,“大房子”似乎变成了临时居住的公共场所。而这种“大房子”也反映了一种比较原始的生活状态。
建造
拉祜族木掌楼的梁柱受力体系较简单,大构件用榫卯接,其余的用竹篾绑扎。屋盖共用桁条5或7根,其中部的三或五根,置于两支点的三或五架梁上,边部两根桁条则直接放置在檐墙上,此两条桁条与中部的梁架无联系措施,自呈纵向承重系统。因此,屋盖承重体系构成中部和两边分别为横向和纵向两种方式,尚未形成完整的横向木屋架结构体系。桁条之上用圆木椽子,加横向圆竹,用竹篾绑扎固定,再于其上绑扎草排屋盖,其方法甚为奇特,是将草束端部折下绑于另加的一根横向竹条下。(图4.1—4)
由于受到建筑技术和所采用建造工具的局限,拉祜族的“木掌楼”过去仍然使用“埋地式”和顶端带叉的天然木柱。屋顶为茅草顶,楼面为纵横交错搭接的承重竹木构件。
施工方法保留着原始互助的美德,一家建房,全寨出动,伐木,割草,齐心协力,三日内建成,主人招待用餐,不另付报酬。
民居实例
1.澜沧县南段寨亚宅
房屋由主房、牛厩和粮仓组成。干栏建筑,上层住人,下层关养小牲畜和堆放柴草。主房是近椭圆形平面,草顶。该房屋已建十年,原住四家,后已分开。现住姐妹二人,是妇女当家,丈夫从妻居的母权制家庭。成员有老人,两姐妹及其丈夫、子女共9人。
楼上大空间,由5榀两支点木屋架组成。各屋架的两支柱间用竹席分隔成小隔间,前不设墙。中央通道甚宽大,可称之为堂屋。设火塘四个,其种一个是煮猪食用的火塘,其余则为生活用火塘,上吊烤棚。两端椭圆形部分,贮存粮食。用一侧两个小隔间的位置设楼梯和平台,均在一个屋顶下。(图4.1—5)
2.孟连县公信乡班别寨拉祜三队扎宅
有主房和粮仓各一幢,宅地周围设竹篱围墙。主房是干栏式草房,外形前端是椭圆形,后端是双坡顶的悬山式。入口设在前端,外有晒台和走廊。内部作横向分隔为内外两间,外间大,中设火塘一个,上有吊烤棚。家庭成员共七人,户主夫妇住外间,老人与小孩住内间,在外室的一间又另隔成一小间,供大儿子居住。由平面形式看,此小间系后来所隔。表明了拉祜族的居住方式,正在从古老的共居一室,逐步走向分室居住,此趋势已十分显著。(图4.1—6)
成因:
澜沧县西南部和孟连县等地的拉祜族,所处环境较为闭塞,很少受外来影响,故民居较多保存着传统形式,如反映氏族公社集体生活状态的“大房子”,这是生活在这一带拉祜族独特的住房特点。
而随着经济发展,其公社逐渐解体,形成以小家庭为中心的“木掌楼”单栋住居形式。
比较/演变
无论是“大房子”民居,还是晚出现的以单一家庭为中心的“木掌楼”民居,都是一种干栏民居,既反映了傣族、德昂族等相邻民居文化的影响,又保持了本民居文化的特点,兼具民族性与地域性。
4.2拉祜族挂墙房民居
在一首拉祜族的民间歌谣中这样唱道:“砍来了竹子和木料,要盖房子了,不会盖房子,去看老鼠窝,样样准备好九堆,照着老鼠堆模样,冬月里盖起了新房,方方正正四个角,坐北朝南的方向。”这种拉祜族自称是仿老鼠窝模样盖起来的新房,就是这里要介绍的“挂墙房”(图4.2—1)
分布
“挂墙房”因其有良好的抗震性,故主要分布于地震多发的云南澜沧地区。
形制
拉祜族“挂墙房”是一种以“头叉”为纵向支撑结构的落地式民居,平面为横向布局,三开间,入口在正中,左边设主火塘,火塘周围是起坐、睡眠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