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微生物酶学奠基人——张树政
微生物学报 A cta Microbiologica Sinica 2017, 57(2): 315-316 /actamicrocn 学科先贤 我国微生物酶学奠基人——张树政* 张树政,英文名Chang Shu-cheng ,1922 1945 毕业,获理学士学位,留校在化学 年 10 月22 日生于河北束鹿县双井村(今属 系任助理。1946 年张树政到北京大学医 河北省深州市双井经济开发区),2016 年 12 学院医学系生化科任技佐,后转入理学院 月 10 日卒于北京。 化学系任助教,1949 年失业,1950 年任 张树政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祖父是 新中国的重工业部综合工业研究所任技 清朝最末一榜进士,父亲毕业于北京大学 师,1954 年随机构调整到中国科学院菌 法科,母亲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她九岁时 种保藏委员会任助理研究员。此后,张树 从出生地到北京,插班北京实验小学三年 政随机构改变而一直在中国科学院微生 级,毕业后被保送到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学 物研究所及其前身从事微生物生物化学 院附属女子中学,1941 年考入燕京大学化 研究,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和研究 张树政遗像 学系。因太平洋战争爆发,燕京大学被迫 (1922–2016 ) 员,直至去世,1991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 停办,她转学到沦陷区的北京大学化学系, 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 张树政曾担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微生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 物化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三届常务理事,五届理事和工业生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微生物学报》副主编、 主编;中国科学院第二届出版图书情报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 科评审组成员;河北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顾问。1987 年她当选北京市海淀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张树政在燕京大学和沦陷区的北大化学系,受到了比较严格的训练,一年级8 门功课她有6 门是甲等,2 门 乙等,毕业论文的题目是“磺酰胺新药”。毕业时适逢抗日战争胜利,她曾为著名化学家钱思亮的助教,做过一 些研究工作,包括“食物中含铁量的测定”和“大豆发芽时氮的分配”等等,这为她后来的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 的基础。 1954 年,张树政进入中国科学院工作后,由方心芳安排从事工业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研究。她参与了以麸皮为 原料,人工培养曲霉和酵母菌制成麸曲酿酒的试验,显著节约了酿酒用粮。此种技术在全国推广,为国家节约了 大量粮食。他们曾筛选了一批糖化酶活性很强的曲霉菌种,应用在酒精生产中,提高了酒精产量,节约了粮食, 这些菌种很长时间内曾是我国酿酒和酒精行业应用的首选菌种。在此基础上,张树政从微生物酶学方面进一步深 入工作,此后数十年中,在这一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1957 年张树政和她的同事们克服困难,自制电泳仪,分 析比较了我国酒曲中不同种曲霉淀粉酶系的组成,发表了她在科学院的第一篇研究报告《霉菌淀粉酶的纸上电泳 分离和鉴定》,这可能是我国最先发表的有关曲霉产生的淀粉酶类型的研究报告。同年张树政承担了“国家最重 要科学技术任务”中“淀粉酶及淀粉酶菌类的研究”课题,这标志了张树政一生从事微生物酶学研究的开始。1980 年代,在微生物所许多人共同努力下,得到了高产糖化酶的黑曲霉菌种,更新了原有菌种,并被作为酶制剂生产 菌种,逐步形成了我国的酶制剂产业,这些酶制剂的广泛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此项成果于 1985 年获国 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1960 年微生物所为应对全国性的大饥饿,开展了用人类无法直接利用的农作物秸秆为原料,培养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