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能源科学导论之核能
核能; 核能(nuclear energy)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现,这离不开早期西方科学家的探索发现,他们为核能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约瑟夫·约翰·汤拇逊(1856—1940),著名的英国物理学家。1897年汤姆逊在研究稀薄气体放电的实验中,证明了电子的存在,测定了电子的荷质比,轰动了整个物理学界。; 威廉·康拉德·伦琴(1845-1923),德国物理学家,1895年他发现了伦琴射线(X射线,俗称X光)。他因发现X光,于190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世界上第一位获这特殊荣耀的人。这种光有非常强的穿透力,为了表明这是一种新的射线,伦琴采用表示未知数的X将其命名为X射线。; 1896年初,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的消息传到了巴黎,数学家庞加莱(1854—1912)建议当时参加会议的另一位科学家贝克勒尔(1852—1908)研究X射线是从哪里发出的。; 居里夫妇对贝克勒尔发表的论文极感兴趣,在丈夫皮埃尔·居里(1859—1934)的建议下,玛利亚·居里(1867—1934)于1897年选择“铀射线”这一课题作为博士论文。;; 居里夫妇提出的问题很快有了答案。早在贝克勒尔发现“铀射线”的第二年,新西兰物理家卢瑟福(1871—1937)便开始研究这种射线和X射线的区别。结果发现:有两种射线,一种穿透性弱,另一种穿透性比较强;它们都能在磁场中偏转,一种向左转,另一种向右转:穿透性弱的一种带正电,另一种带负电,他分别称之为α射线和β射线。; 1900年,法国物理家P.V.维拉德(1860—1934)发现了放射性物质发出的穿透力极强而不带电的射线,卢瑟福称之为γ射线。; 随后,卢瑟福发现,原子释放的射线随时间推移越来越弱,呈现出一种有趣的规律:每过一定的时间,强度会衰变为原来的一半。原子在发出射线的时候,放射性物质不断地变成另一种新的元素。; 自1909年,卢瑟福开始用放射性物质发射的α射线轰击金属箔和铅箔。; 1919年,卢瑟福发现,α粒子轰击氮原子的时候,产生了氧原子,同时释放一个氢离子。他认为氢离子是原子核中最小的带正电的粒子,他称其为质子,而且断言原子核由质子构成的。1921年,他又发现,在ɑ粒子轰击下,硼、氟、钠、铝和磷都可以变成另外的元素。; 1928年,德国物理学家W.博特(1891—1957)用α粒子轰击铍,产生一种穿透性很强的射线,他的能量比γ射线大得多,甚至比入射的α射线能量还要大,被称为“博特γ射线”。; 1932年,居里夫人的女儿伊雷娜·居里(1897—1956)和约里奥·居里(1900—1958)用“博特γ射线”轰击石蜡,产生了氢离子。他们感到非常奇怪,没有质量的γ射线居然打出比电子重1840倍的质子! ; 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1891—1974)重复了这项实验。他发现用“博特γ射线”照射氢的时候可以打出质子,而且这种射线会反弹回来;他发现所谓“博特γ射线”并不是真正的γ射线,而是一种不带电的粒子流,这种粒子的质量与质子差不多,他称其为中子。发现中子,使人们找到了开启核能之门的钥匙!; 1934年秋天,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1901—1954)在无意中发现,在中子源和被轰击的样品之间放上石蜡,中子经过石蜡后,轰击样品发生的核反应大大增加。费米迅速做出解释:石蜡减缓了中子运动的速度,慢中子更容易引起核反应。; 1938年,德国物理学家哈恩(1897—1968)和斯特拉斯曼(1902—1980)分析了中子轰击铀的产物,发现它不是原子序数92附近的元素,而是原子序数为56的钡元素。; 后来,中国物理学家钱三强(1913—1992)、何泽慧(1914—2011)夫妇,在法国居里实验室发现铀235在慢中子轰击下分裂成三个或四个碎片,称为三分裂或“四分裂”。; 在实验中人们注意到,铀原子核分裂时产生的所有碎片,其质量加在一起比铀原子核原来的质量小,有一小部分质量神秘地失踪了。; 1945年8月6日和9日 ,美国将两颗原子弹先后投在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 1954年苏联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奥布灵斯克核电站。 在1945年之前,人类在能源利用领域只涉及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二战时,原子弹诞生了。人类开始将核能运用于军事、能源、工业、航天等领域。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中国、日本、以色列等国相继展开对核能应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