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法国最反叛的头脑终于休息了
法国最反叛的头脑终于休息了 先锋文学旗手罗伯?格里耶逝世 金煜 曹雪萍 发布时间: 2008-02-21 07:03 新京报 本报讯 (记者金煜 曹雪萍) 《橡皮》的作者、《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的编剧、《穿越欧洲的特快列车》的导演罗伯·格里耶18日凌晨去世,享年85岁。作为法国“新小说”流派的创始人,格里耶反对传统叙事,他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先锋作家之一,而这名文坛“坏孩子”的辞世,让中外文学人士哀悼“法国新小说时代结束了”。 历史地位 “法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时代结束了” 上周末,格里耶(Alain Robbe-Grillet)因为心血管问题被送入卡昂大学医院,他于周一凌晨去世,享年85岁。法国萨克齐总统办公室对他去世表示:“毋庸置疑,法兰西学院失去了一位最具有反叛色彩的成员,随着罗伯·格里耶的去世,法国的知识分子史和文学史上的一个时代已经结束”。曾于2005年与格里耶有过对话的作家余华也表示,“他的去世标志着法国新小说作家的时代悄然结束了。” 格里耶是法国重要的文学运动“新小说派”的创始人。他和歇尔·比托尔、塞缪尔·贝克特、娜塔丽·萨洛特、克罗德·西蒙等人并称为“新小说四大家”。2004年他被授予了法兰西学院院士。格里耶去世后,法国《世界报》评价他是“上世纪后半叶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可能也是在法国之外最知名,却最不得法国人喜爱的作家”。 文学生涯 他在中国比在法国有名 格里耶出生于工程师和科学家之家,1953年,他发表成名作《橡皮》,出版之初不被关注,但六十年代开始风行,发行量超过一百万册。《橡皮》之后,格里耶进入了创作高峰期,1955年发表的《窥视者》获当年法国评论家奖,被称为“新小说”的代表作。其他代表作还有《嫉妒》、《纽约革命的计划》等。2007年,84岁的格里耶开始写一部“感伤小说”,大量描写了乱伦和虐童癖的内容,遭到文学评论家的激烈批评,这更加剧了格里耶和文学批评界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 翻译家余中先说,格里耶所有作品几乎都被译介到了中国。上世纪70年代末,《橡皮》等作品的中文版出版,让人们认识了这位法国新小说的旗手,80年代中后期,格里耶的作品被大量引进。法国文学研究会会长吴岳添表示,在中国,格里耶比在法国还要有名,但是被当作法国名片,就像香水、香槟一样。 电影生涯 “他的电影显示了文化高度” 1961年,格里耶被邀请加入编写电影剧本《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这部电影摘取了当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也成为了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此后,格里耶开始投身于电影界,他不仅编剧,也自己导演了《不凋的花》、《说谎的人》、《伊甸园之后》等影片,他极力在影片中体现“新小说”的反叛精神和哲学意境。 格里耶分别于1966年和1983年执导的《穿越欧洲的特快列车》与《美丽的囚徒》更是让他在电影界树立了独特的地位。前者可能是他最易懂的电影,交织着现实与幻想,且充满了幽默。 “他的影片我印象很深,镜头很独特,很有尊严,尽管可能很多人都看得睡着了。”学者崔卫平评价道,“我可能不能说他是电影大师,但他的电影无疑显示了极高的文化高度。” ? 作家、翻译家、出版人谈罗伯·格里耶的中国影响 余华:他的影响力被评论家夸大了 罗伯·格里耶2005年来到中国,并与作家余华对话。 本报记者 郭延冰 摄 罗伯·格里耶曾三次访问中国,他无疑是最受中国读者关注的法国当代小说家,这一点连格里耶自己都感到意外。从上世纪70年代末,格里耶几乎所有的作品都被翻译成中文,他的影响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达到高峰。但真正读他作品的人,也许并不比谈论他的人多。有人说余华的创作受了格里耶的影响,而余华自己否认了这一点。 本报记者采访了曾与格里耶对话的作家余华、曾翻译格里耶小说的翻译家余中先、曾引进格里耶作品的出版人陈侗,从他们的讲述中,也许可以勾勒出格里耶的“中国形象”。 余华谈文学 “我的写作没有受他的影响” 口述:余华(作家,曾与格里耶有过对话) 恐怕除了法国,很难有第二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授予罗伯·格里耶厚爱。 2005年在国际图书博览会上我和他有过一次对谈,当时他已经82岁了,腿脚不那么灵便,但思路很清晰。给我的感觉,他是一个地道的老江湖,谈话很精彩,但一听就知道那是他已经熟练地回答了几百次的回答。他的去世标志着法国新小说作家的时代悄然结束了。 由于他是20世纪80年代末被更广泛的读者所接受,而那时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上百个作家先后进入中国人的视野,我认为,他不是那种伟大的作家,但他是独特的作家,他对中国文坛的影响力被评论界夸大了,“法国新小说”作家对于中国文坛的影响力也远没有萨特、加缪他们那么持久。我喜欢他的《嫉妒》和《吉娜
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