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环境保护论的非世俗基础
The Non- Worldly Grounding of Environmentalism
環境保護論的非世俗基礎
Lester Embree
摘要
以歷史導向作為門徑的「新」科學哲學的已拓展至所謂「環境保護論」的政治運動。有一個經驗模型顯示環境保護論是由四種具目的的努力所組成,其中包含對抗污染和人口過剩、物種維護及生態系統保持。但是,從環境的觀點上來看,它們被縮減為二種,並被人類錯誤地置入及正確地輸出。此模型於是被以現象學的方式檢驗,以探究相信如何透過證明被證成,和已證成之相信又如何能直接證成評價,並同時證成反對或支持該事件的意欲。最後,有人提出此種證成如何能達到終極的問題,而該問題也被根據胡塞爾以意識生活進入到其超驗的生活,亦或,更精確地說,進入非世俗狀態之說法得到解答。
關鍵字: 環境保護論;經驗模型;人口;行為。
近幾十年來,自然科學哲學的發展已隨著湯瑪士.庫恩(Thomas Kuhn)等人的腳步,開始認真看待科學歷史。除了英美分析哲學外,甚至連新科學哲學的根源(Embree, 1984: 215-228)也在科學歷史的管轄之下(Brown, 1978)。一旦人洞悉一項努力究竟如何運作,包括該努力之追求目標為何,那麼他就可以試圖識別其真實目的及其進行方式是否被證成,且更進一步被達到終極的證成。或者,至少比較不會發生不知所云的狀況。此種方法可以由小規模但高度專業化的科學努力擴展到環境保護論大規模但非專業的努力。在接下來的說明中,第一部分將提出一個美國近來環境保護論的經驗模型,第二階段則述說其如何被辨證,接著在第三部分則討論該證成如何被達到終極的證成。
環境保護論之模型
以下模型是1992至1995年期間佛羅里達州亞特蘭大大學開的四個大一新生研究班中建立並測試出來的。期間,某些歷史性作品必然是要被研讀的,但大部分被考慮使用的材料則取自一些支持或至少友善看待環境保護運動的雜誌,例如Buzzworm, Science, Scientific American, National Geographic及World Watch;還有環境保護組織出版的雜誌及新聞稿,像是Audubon Society, Greenpeace及Sierra Club,另外還有諸如The Economist, The Nation和Newsweek的新聞雜誌與大量的錄影帶。在這四年中,許多箱被淘汰的文章及影片隨著研究班的發展也逐漸累積。當大量資料開始增加,主要議題的確立也倍感需要。幾經思量後,主要議題應該就屬以下列出的四項。在列出這四大議題後所進行的閱讀、反思及教學中也證明了所有東西都能在它們底下找到最適當的歸類,這四大議題分別是:(1)「污染」;(2)人口過剩;(3)維護;(4)保持。這四組主要議題最後被縮減為二組,並符合一個物種與其環境互動的基本生態觀點。對於與大學榮譽新生進行小組討論,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的《》《》《》《》│ 被遭逢
行為、意欲或實踐 │││
評價或消極 │││
相信或信念 │││
察覺、觀察等 │││
「遭逢」是總稱概念,它可以根據特定案例中的主要關注之組成要素被明確說明,如此一來就會出現有意志的遭逢、可評價的遭逢、信念的遭逢和觀察的遭逢,而「遭逢」並沒有「經驗」和「意識」所包含的影射性內涵。相對於遭逢,會有一個被遭逢的客體,其足以被稱為有意志的被遭逢、評價地被遭逢等等。被遭逢客體固有的使用、價值、信仰特質及行為習慣相映地也是可識別的。所有這四個被抽象區分的層面都被包括在每一個具體的遭逢中,而所有四種特性也都可以在所有被遭逢的客體中被識別出來,儘管,再一次地,不同組成要素會受到關注或在不同的態度上做支配。舉例來說,要將環境保護論與這一堆組成要素做連結時,污染就是環境保護負面行為的客體。一個人以行動反對污染。一個人嘗試至少降低置入到生態系統的物料,好讓該系統在收取這些物料時,不會對自己產生傷害。一般來說,負面行為就是一個支配性的意志型遭逢。反思性的觀察可以識別在負面行為中努力抗爭的組成要素,而相對應地,目的和手段利用被遭逢客體的特性。也就是說,在種種的欲求經驗中(其中最為突出的無非就是行動),有一個最好被稱為評價的層面。此種在分析上可識別的組成要素可以是正面或負面的,關於這點,比方說,污染是壞的,那麼愈多污染就愈糟,而愈少污染就愈好。因此,會有反思性的價值分析,也會有反思性的目的與手段之分析。另外,有趣的是,在有正面與負面之目的與手段的同時,人們還可以觀察到正面與負面的固有與非固有之價值。
更往下探究的話,人們在相信的行為中還可以反思性地識別一個層面,就相對意義來看,這個層面指的就是被相信之客體的因果關係。因果關係並非唯一可被相信的事物,但它們在現實生活中是相信層面的核心。最後,在任何一個現實遭逢的根本,總是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