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神经症状 - 快猴网
麻风病的传播流行 麻风病 麻风病的命名 麻风病病原体——麻风杆菌 麻风病病原体——麻风杆菌(1) Mycobaterium leprae,ML,麻风菌 Hansen 1873年发现,1974年公开发表 放线菌目,分枝杆菌科,分枝杆菌属,唯 侵人、动物N 体外尚不能人工培养,有动物模型 麻风病病原体——麻风杆菌(2) ML一般特征 染色(+)、G+ 染色光镜下:长1~8μm ,宽0.3 ~0.4μm ,短小直棒状或略弯曲,无鞭毛、芽孢 1条菌重:3.9±1.0(SD)×10-14克 基因组:2.8Mb,能编码1600种蛋白,比Mtb低,有假基因 麻风病病原体——麻风杆菌(3) 染色特点:粉红色,抗酸性,吡啶可提取,过碘酸染色可恢复 形态特点: 多形性——杆 断裂 串珠 颗粒…… 簇集性——形成球团(束) 菌球 形态与活力相关(图) 麻风病病原体——麻风杆菌(4) ML的生物学特征 世代时间:长,平均11-13天(鼠足垫) Mtb 20h 最适生长温度:30℃ ~ 36℃ 最小感染量:3 ~40条活菌 活力与致病性:4℃保存组织匀浆7-10天活力不变; 致病力与种族、地理环境无关; 高平顶株与低平顶株比免疫原性强 麻风病病原体——麻风杆菌(5) ML对物理因素的抵抗力 平皿中 32.5℃ 湿度78% 活28天 32.0℃ 湿度32% 活14天 土壤中(室温) 活43天 0.5N NaOH (20′) 活力不变 10%二甲基亚砜(DMSO) (4℃) 保护剂作用 紫外线照射(2M距离×30′)和日照(2h) 活力下降 煮沸(30′)和高压(15~20′) 死亡 (焚烧更彻底) 麻风病病原体——麻风杆菌(8) ML的病原学意义 ML是麻风病的病原体 根据患者的病理、免疫及临床表现,通常分: 瘤型(LL) 界限偏瘤型(BL) 中间界线类(BB) 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T) 结核样型(TT) 未定类(I) LL/BL/BB又称多菌型(MB) BT/TT称为少菌型(PB) 麻风反应 Ⅰ型麻风反应 主要发生在BB、BT、TT患者 Ⅱ型麻风反应(ENL) 主要发生在LL、BL患者 麻风病病原体——麻风杆菌(9) 麻风患者查菌及免疫状态 麻风病人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排出的麻风菌可沾染生活用品、水源和土壤,健康人接触这些带菌物品、水和土壤是则有被传染的可能; 麻风病的传染 麻风病是慢性传染病,其潜伏期通常为2-5年,最长可达10年 与其他传染病一样,麻风的传染也需要具有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个体3个环节,自然和社会2个因素 传染源 1 到目前为止,公认的传染源是未经治疗的麻风患者,主要是多菌型患者 2 少菌型麻风作为传染源的作用仍未完全清楚 3 黑猩猩、黑长尾猴以及野生犰狳尚无定论 4 在麻风高流行健康带菌者传播作用尚无定论 5 环境中(水、土壤)含菌有报告 传染途径 1 直接接触传染:健康人接触未经治疗的麻风病人排菌的皮肤或吸入病人含菌的飞沫后而感染 2 间接接触感染:有报告麻风菌在36.7℃和湿度为77.6%的环境中可存活9天。生活用品、水源和土壤沾染麻风菌后,当健康人接触这些带菌物品、水和土壤时则有被传染的可能 3 节肢动物作为传染媒介的可能性在理论上存在,没有证实 侵入门户 1 传统的看法认为皮肤和呼吸道是麻风菌侵入机体的主要途径。最近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呼吸道是麻风菌的主要入口,特别是当这些部位的粘膜有破损时 2 自然获得性麻风犰狳在鼻部和足部原发麻风病灶中常发现有荆棘刺,提示破损的皮肤是麻风菌侵入的途径 易感个体 麻风菌侵入人体后,是否发病及发病后表现,取决于被感染者机体对麻风菌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力。少部分人对麻风菌易感,且易感程度也有差别,这种差别造成临床上各型麻风的表现。麻风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麻风病人的家属发病率较高,除长期密切接触以外,遗传背景对麻风传染的易感性 个体之对麻风病的易感性有很的差异。 易感性不仅与个体遗传因素有关,更主要取决于受染人体对麻风菌的特异性细胞免疫能力。 宿主的遗传素质可能与感染后的发病型类有关,其是否明显影响到感染后的易感性尚无定论。 90%以上成人对麻风菌具有特异性免疫力,只有少数人对麻风易感。 免疫学试验证明:麻风菌感染比有症状的麻风病人更常见。 这种感染可在开始接触麻风菌后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草鱼noxa基因克隆及其应答gcrv入侵的表达响应 - 水生生物学报.pdf
- 交通 - 宣城档案方志网.pdf
- opencsdb:关联数据在科学数据库中的应用研究 - 沈志宏的个人主页.pdf
- 迟钝爱德华氏菌鞭毛蛋白的提取与分析 - 福建农业学报.pdf
- 校园环境安全检查表(国中小)(附件1) 填报步骤.pdf
- 纽约州南部会员手册初稿2014 年5 月 - centers plan for healthy living.pdf
- 第二章中文windows 20000 21 操作系统概述 操作系统( operating .doc
- gis技术在决策气象服务系统建设中的应用 -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期刊网.pdf
- f-box蛋白家族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 -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pdf
- 友善校园周(反黑、反毒、反霸凌法律宣导).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