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篇名固体地球的变动作者彭敬庭私立南光高中高一勤班连汉霖私立
篇名
固體地球的變動
作者
彭敬庭 私立南光高中 高一勤班
連漢霖 私立南光高中 高一勤班
蔡昇佑 私立南光高中 高一勤班
1
壹●前言
何謂地震帶?
依據過去觀測經驗,大多數地震多呈帶狀分布,稱為地震帶。
其主要者如下:
一、環太平洋地震帶(circum-Pacific seismiczone):在太平洋周圍沿大陸邊
緣。西從阿留申群島起 ,經千島群島 、日本、琉球 、台灣 、菲律賓、印尼至紐西
蘭 。東從阿拉斯加起,經北美和中南美洲西海岸 ,直至安第斯山南端 。
二 、歐亞地震帶(Eurasia seismic zone )或稱地中海地震帶(Mediterranean
seismic zone):
從地中海北岸開始 ,包括意大利半島 、西西里島 ,經土耳其、伊朗 、巴基斯坦 、
印度北部 ,直 中國青藏邊境 。此帶又分支伸入新疆 ,轉甘肅 、陝西。
三 、中洋脊地震帶( mid-ocean-ridge seismiczone ):在各大洋洋脊處 ,如
大西洋、印度洋、東太平洋、北極海等洋脊、海嶺等 。
四、台灣地震帶。
貳●正文
一、台灣地震帶
台灣地震帶主要有3 :
1 、西部地震帶:自台北南方經台中、嘉義而 台南。寬度約80 公里 ,大致與島
軸平行。地震次數較少,但餘震較頻繁,持續時間較短暫,範圍廣大,災情較重,
震源淺 (約10 餘公里),地殼變動激烈 。
2 、東部地震帶:北起宜蘭東北海底向南南西延 伸 ,經過花蓮 、成功到台東 ,一
直 呂宋島。此帶北端自宜蘭與環太平洋地震帶延 伸 西太平洋海底者相連,南
端幾與菲律賓地震帶相接。此帶成近似弧形朝向太平洋,亦和台灣本島相平行 ,
寬130 公里 ,特徵為地震次數多。通常 ,震 較西部者為深 。
3 、東北部地震帶:此帶自琉球群島向西南延 伸 ,經花蓮 、宜蘭至蘭陽溪上游附
近 ,屬淺層震源活動帶。
二 、世界上最主要的火山帶
世界上最主要的火山帶,係環繞太平洋的邊緣分布,號稱「火環」(Ring of Fire ),
計自南美洲安地斯山脈的智利起,向北經秘魯、中美洲墨西哥、美國西部卡斯凱
德山脈 (Cascade range)、西北行 阿留申群島、堪察加 、千島群島 、日本、琉
球 、台灣 、菲律賓、西里伯斯 、新幾內亞 、所羅門群島(Solomon Is.)、新喀里
多尼(New Caledonia )、及紐西蘭等。這一條火環大致和環太平洋的地震帶相一
致 ,可稱為地殼活動帶(Mobile Belt of Earth Crust )。除這一條主要火山地
帶外 ,尚有其它六區:
2
1、太平洋島嶼區︰包括夏威夷群島、及南美外海的加拉巴哥斯群島(GalapagosIs.
屬厄瓜多爾)、侏恩 南迪諸小島(Juan Fernandez Isles ,屬智利)。
2 、南洋赤道區︰包括帝文 、爪哇、巴里及蘇門達腊諸島。
3 、印度西側 ︰阿拉伯地區、馬達加斯加島及東非洲裂谷火山群。 IV.地中海帶 ︰
由土耳其極東的阿拉雷特峰 (Mt.Ararat )起,向西經義大利 大西洋上的亞速
爾群島、坎奈群島(Canary Is. )等 。
4 、西印度群島火山群。
5 、冰島及法羅群島等零星地區 。
三 、板塊構造運動學說
自從海底擴張學說及板塊構造學說(Plate Tectonics)的理論發表以來 ,地球科
學的各種分野研究有了突破性的進展。目前此項學說已發展成為地質學經典的學
說 。根據板塊構造的理論 ,地球表面共分為二十大地殼板塊 (圖一),此等板塊
可以滑動,也會以彼此互相碰撞。地質史上所發生的各種地殼變動和地震都是由
於板塊間的相互作用而造成。而各板塊的邊緣就是世界上目前主要的地震帶、火
山帶及造山帶。而板塊的內部和中心較為穩定 ,僅見輕微的運動而已。
板塊構造學說的出現 ,為地質科學界的一大革命。此學說可以將過去諸多地球上
無法解釋的地質現象、成因和機 ,例如地震、火山活動、岩漿侵入、變質作用
及造山運動等 ,均可用此學說來解釋 。
事實上板塊構造學說的形成為經由二十世紀初期的大陸漂移說,最近發展出來的
海底擴張說、地磁學及磁極的轉變和轉形斷層學說演化而來,最後經深海鑽探而
獲得證實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