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外资八思.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利用外资八思

利用外资八思:绝对不能再不计成本地引进外资????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和引进外资的政策28年,累计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近6600亿美元。伴随外资的大量进入,带来了中国紧缺的资金及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对于促进中国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6%,对外贸易年均增长17%。外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功不可没。????中国政府高层对引进和利用外资一如既往持积极的态度。正如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指出的:“随着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结束,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着新的形势。要在巩固和扩大已有开放成果的基础上,加快调整和完善对外经济发展模式,提高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有效应对服务业扩大开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海外智力为重点,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一些地方在引进外资方面的急功近利、相互攀比等种种因素,以及一些外资企业的不良行为和最大化追求利润的本质,使得引进外资的负效应也显现出来。有关专家认为,随着我国长期给予外资超国民待遇,大量不计成本引进外资的行为已对我国经济和国力构成伤害。????如何正确辩证看待引进和利用外资?一方面,要充分肯定外资的正面作用,另一方面也要理性看待外资利用的负效应,《瞭望》新闻周刊日前就引进和利用外资问题请教了相关专家,试图从八个方面对引进外资的有关问题做一些深入的解剖和反思。????进行这些反思,并不是要否定利用外资的积极意义,恰恰相反,深入反思引进和利用外资的利与弊,不仅是对引资工作的一次盘点,而且有利于更有效地、更负责任地引进和利用外资。????大量土地资源廉价出售是否得不偿失????为了吸引外资不断进入,不少地方政府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廉价出售或批租给外商,是否过于急功近利?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又是什么呢?????江苏省政府有关部门曾披露,苏州的工业用地的开发成本平均为每亩20万元,但为了引进外资,却将地价压至每亩15万元。前些年苏北地区协议出让的土地最低每亩几百元,一般也就几千元。在这种恶性竞争的驱使下,周边的吴江、宁波、杭州地区将地价压到每亩5万元的低水平。号称寸土寸金的上海也加入了这种土地杀价竞争。在上海郊区,每亩土地的价格压至5万元~6万元。这就出现了GDP不断增长,但招商用地价格不断下滑的怪现象。在苏州昆山,每亩工业用地的价格从2001年的9.5万元降到2002年的8万元,再降到2003年的6万元。而外资拿到这些不断升值的土地本身就是拿到了“聚宝盆”。????到8个省区调研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平新乔发现,外商到东部一些省份投资,只需要以当地平均土地价格1/5~1/3的价钱就能拿到土地。同样,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毕井泉今年在上海松江地区调研也发现,一个年生产1300万台笔记本电脑的台湾厂商,在此地获得1平方公里的土地,当地政府分文未收,还对企业的所得税进行减免。一些中西部地区也大步跟上东部沿海,大片优惠出让土地和引资建设。????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王元京指出,中国经济是典型的“土地低成本扩张的粗放经济增长”,土地要素成本在工业成本领域被低估。专家指出,由于中国的土地属国有性质,不像发达国家大量土地为私人所有,土地利益和价格受到利益主体的保护。而中国的国有土地则是相关部门有时大笔一挥土地就能出让,并不需要经过什么程序来通过民众的同意,领导者不用担决策风险,相反可能得到引资政绩及其他好处。这是各地政府不顾成本大量廉价出让土地吸引外资的一个深层原因。????不能再忽视环境污染的“外资因素”????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引起干部群众的广泛关注。一方面,人们看到大量的内资企业在地方政府的纵容下排放污染物,另一方面,一些执行“国际标准”的外资企业也加入到违规排污的大军。????作为跨国公司和外资企业,本应将更好的环境理念带进中国,但可惜,有些外资企业借中国一些地方政府引资心切和管理薄弱,大大降低在国际上或本国(本地区)企业奉行的环保标准和治污成本,在大量生产各种产品的同时,却使中国这一“世界加工厂”成为环境污染的牺牲地。????北方交大教授李孟刚指出,“外资利润流走,留下生态失衡”的现象较为普遍。近年来,发达国家从保护本国环境、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出发,通过国际经济合作、国际投资或跨国公司经营等途径,将造纸、建材、制药、纺织、化工等污染严重的行业转移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中国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不顾一切地吸引外资,降低准入门槛,甚至不惜牺牲当地居民的长远利益,对那些污染严重、破坏生态平衡的项目也大开方便之门。项目产生的大部分利润流向发达国家,而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却长久地留在了中国。????NGO(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的一份名单将33家在华知名跨国公司列在了一起——不是荣誉排名,而是环

文档评论(0)

wnqwwy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14141164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