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D技术在构造裂缝预测分析中的应用-以与田古隆起区为例.pdfVIP

VSD技术在构造裂缝预测分析中的应用-以与田古隆起区为例.pdf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卷 (Volume)33,期 (Number)1,总 (SUM)120 页(Pages)168~l74,2009,2(Febma~3,,2009) 大 地 构 造 与成 矿 学 GeotectonicaetMetallogenia VSD技术在构造裂缝预测分析中的应用 — — 以和 田古隆起 区为例 杜永灯 ,张翠梅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 究生院,湖北 武汉 430074;2.中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乌鲁木齐 新 疆 830026) 摘 要:构造裂缝是古岩溶发育的基础。由于裂缝分布 的复杂性,其识别和分布预测一直是研究的难点。在对和 田古隆起地质背景和构造特征分析 的基础上 ,展开裂缝形成条件分析 ,通过分析裂缝发育程度 、褶 曲作片j和断层活 动参数之间的关系,建立裂缝发育定量判别的依据 。本文利用 VSD(裂缝空间描述)技术刻画不 同地质时期裂缝发 育状况 ,提出发育裂缝部位 ,纵张裂缝发育区集 中于玛 4井、山 1井和玛南东段 ,断裂裂缝发 育区有玛南断裂带西 段 ,罗南 1井两种裂缝均较发育,它们是古岩溶发育的有利部位。 关键词 :VSD技术 ;裂缝预测 ;和田古隆起 中图分类号 :P5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1552(2009)010168—07 “和田古 隆起”自1997年发现以来 ,已有许 多 系。特别是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古隆起将是今后油 学者对其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徐希坤等,2003;黄 气勘探重要领域之一。 泽光等,2003;库丽曼等,2004;孙玮等,2004)。但 由 和田古隆起位于塔西南斜坡区一凹陷区的早古 于该地区勘探程度低 ,相对于塔 中、塔北古隆起 ,人 生代与泥盆纪的低隆或隆起剥蚀 区(图1上)(翟晓 们对其成 因、性质 、形成与演化历史还缺乏清晰的认 先,1996;杨克 明和龚铭 ,1996),长约 200kni,宽 60 识 ,特别是对构造裂缝 的定量化分析和描述上仍需 ~ lOOkm,面积约 1.6X10km 。从剖面特征上可以 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本次研究在大量解析地震 发现 ,晚加里东运动时期 ,古隆起逐渐抬升 ,造成区 剖面的基础上 ,通过分析裂缝形成的条件,建立裂缝 内中部地区大面积缺失 中上奥 陶统 、志 留系及泥盆 定量判别的依据,借助于 VSD技术对 “和田古隆起” 系。下古生界具有西南薄、向东北及东南部增厚的 重点区域进行构造裂缝 的定量描述和分析,来探讨 特点 (图 1下)。 古岩溶发育的地质条件。 因此 ,和田古隆起既是在加里东运动泥盆 、石炭 纪抬升 中形成 的构造侵蚀性隆起 ,又具沉积隆起的 1 区域地质概况 性质。地震剖面上的削截 、上超现象 ,清楚表明古隆 H10乌斯宾斯卡娅对八十年代 以前世界上发 起是长期的继承性隆起 ,具有多旋 回同沉积隆起兼 现的16000个油气 田统计分析得出结论,有 85%的 剥蚀隆起 的性质 (胡望水等,1997;吴国干等, 储量主要集 中分布在 5%的大型 一特大型油气 田 2002)。 中,其中绝大部分分布在不同级别的古隆起范围内。 可见古隆起与油气的生成 、聚集及成藏有密切的关 收稿 日期 :2008~06—20;改回 日期 :2008—09—26 基金项 目:本文获得973项 目(项 目编号 :2006CB202302)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杜永灯 (1972一),男,在职博士生 ,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油气勘探开发工作.通讯作者 :张翠梅 ,Email:zcm08l9lO@I63corn 第 1 期

文档评论(0)

052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