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生在数学课中学习服从逻辑性的思考与形式化的证明
否定「只有」的思維 摘自:數學證明的瞭解(II),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期末報告。84年7月。 長久以來,我們一直接受西方式的數學課程,學生在數學課中學習服從邏輯性的思考與形式化的證明,這種強調邏輯性的數學語言,恰好與不重視邏輯性的生活語言相違背,也就是說,邏輯的思維與華人的民族思維間隱藏著許多可能的衝突,這種衝突在進行所謂邏輯論證時便可能造成障礙。 在瞭解中文的缺乏邏輯性之後,我們回到數學教室中觀察學生的邏輯推理是否確實受中文思維的影響。 題:否定「我只有一個弟弟」 35位臺師大數學系三年級的學生、34位在職國中數學老師與兩位臺師大數學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就上列問題接受調查,施測結果發現受測者語言使用的方式與思維方法相當多樣化: 在語言使用的方式方面,部份的受測者是以說讀的形式加上否定詞,再從否定詞句的語意轉換成最後的推論,在這種方式下,否定的意念是由說讀的詞句所引動的,稱為詞引動念的方式,此種方式下,依不同的語言,其思維可分成兩個類型: (1)中文型:先將原句直接加上否定詞成為不只有,不只有一個轉/簡化成 (有)不只一個,在中文中,不只表示多於的意思,因此推論為我有兩個以上的弟弟。 (2)英文型:以英文的語句 I have only one brother.來進行推理,I have的否定是 I dont have,因此原句否定後就成為I dont have any brother.,也就是 我沒有弟弟。 另一種語言的使用則是念引動詞的方式,也就是根據 只有一個 的語意進行否定,然後此否定的意念引動對應的語詞形成推論,在這種方式中,受測者的思維可分成三種類型: (3)含義型:只有的語意含義是少,因此否定的語意就是 多,於是回答 我有兩個以上的弟弟。 (4)偏義型:只有的語意被誤解,此類型又可分成三種: ?只有 也是 有,否定就是 沒有,因此推論為 我沒有弟弟。 ?只有一個 表示 已經有了,在已有的前提下否定一個,因此推論為我有兩個以上的弟弟。 ?只有 就是 有,但有 與 恰有 一樣,因此否定推論為我沒有弟弟,或我有兩個以上的弟弟。 (5)邏輯型:只有 與某個邏輯用語同義,具此意義進行否定,可再分成兩種: ?只有 即是有 且 唯一,依且命題的否定,其推論為我沒有弟弟,或我有兩個以上的弟弟。 ?只有 就是 恰有,因此推論為 我沒有弟弟,或我有兩個以上的弟弟。 邏輯型的思維本質上已超越語言的生活語意,且能以邏輯推理的方法進行推論,因此本研究將此種思維方法稱為邏輯型。調查中發現有些受測者是 以邏輯思考進行推理,但受語言含義的吸引而做出錯誤的判斷,例如依邏輯推理得出原句的否定為 我沒有弟弟,或我有兩個以上的弟弟,但又受語言習慣的吸引,因此選擇了我有兩個以上的弟弟 這部份來回答,對此種思維的人而言,語言成為一種障礙,而其思維則稱為邏輯雛型。 各個類型的人數分配如下表: 思 維 類 型 大學生 國中老師 研究生 (1)英文型 2 (2)中文型 24 12 (3)含義型 (只有≡少) 7 (4)偏義型 (只有≡有) 10 ?(只有一個≡1│有) 1 ?(只有≡有≡恰有) 1 (5)邏輯型 (只有一個≡有Λ唯一) (只有≡恰有) 2 12 (6)邏輯雛型 16 從表中可以看出,真正能以邏輯方法進行推理的大學生只有2位!而多數的大學生都是在生活語言的用法下進行推理,有高達24位學生是中文型,這顯示大多數大學生是先以符號格式(直接加個不字)進行,再依符號的語意轉換成習慣的口語描述,這表示出學生在思考時對符號系統的依賴性很重。國中老師部份則顯示出較多的偏義型,他們將只有想成單純的有,本來在語言習慣上,只有與有在物的數量上是同義的,因此將只有想成單純的有並不突兀,但在「否定」以後,無論是語意或說讀語言,「非只有」與「沒有」是絕不相同的!這種語言上「正面同義、否定異義」的特質在教學脈絡中應如何妥善處理才不致造成混淆,可能是重要的研究問題,值得再深入探討。兩位研究生的推論顯示高深的數學理論學習無助於邏輯語意的辨識,或者我們應將此現象解釋為邏輯推理的思維無法由嚴格的數學專業訓練轉化成生活思維。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大學生有16位是邏輯雛型,加上邏輯型的兩位,這個生活論證的語句中能用出邏輯推理的總共只有18位(此句中的只有確實是很少的意思)!而其餘的大學生則完全在非邏輯的方法下推理,這明白顯示生活論證與數學論證對學生而言確實是不同的事情,而且兩者的差異也確實造成衝突與學習困擾,過去對數學證明的研究甚少談到語言語思維的影響,如今我們發現在臺灣的學生確實受語言思維的影響而造成困擾,那麼證明的教學中如何克服這個問題便值得再深入探索。 根據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否定 只有一個 語句的資訊處理過程模式」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