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的驿运事业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pdf

抗日战争时期的驿运事业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抗日战争时期的驿运事业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抗日战争时期的驿运事业 19 世纪中叶以后, 传统的中国经济逐步向近代化转型, 到 世纪30 年代, 旧有制度渐次被淘汰更新, 近代经济模式初具。然 而, 在抗日战争时期, 极端的经济困难, 迫使中国人不得不对某些 旧制加以恢复和改造, 以苦撑抗战局面, 其中包括实行田赋征实、 驿运、军队屯田等办法。透过对这一独特现象的考察, 将会看到在 特定的环境下, 国民政府和国共两党是如何因地制宜, “古为今用” 的, 从而有助于加深对抗日战争史和民国经济史的认识。 文拟展示对抗战时期驿运事业研究的初步成果, 惟驿运所 涉甚广, 资料也分散, 故文章只涉及几个较重要的方面。 一 驿运的兴办过程 中国古代有组织的官办驿运起源甚早, 肇始于商周, 此后历代 不断革新完善。至清末光绪年间, 全国共有驿站2 000 余处, 遍布于 ¹ 延伸至各地的10 余条干线, 100 余条支线, 13 万多里的道路上。 驿运范围包括传递文书、运送使客、接待官员、转输军需、迎纳贡 品、交流商品等, 是古代最重要的运输制度。驿运制度在中外交流、 民族融合、政治稳定和经济文化发展诸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近代以后, 由于铁路的兴建和汽车、大型轮船的引入, 传统的 ¹ 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 《中国古代道路交通史》, 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4 年版, 第609 页。 157 驿运难以适应工商业的快速发展, 作用日渐衰微, 不得不让位于近 代化的运输系统。19 13 年1 月, 民国政府下令将驿站全部裁撤。历 ¹ 史悠久的官办驿运由此废弛。 中国近代化的过程较为缓慢, 现代 交通工具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区和都市, 迄全面抗战爆发前, 偏远乡 村的运输仍多赖旧式舟车。 交通在现代战争中扮演角色之重, 毋庸赘言。全面抗战爆发之 初, 铁路在转运兵员和军需物资方面, 作用甚大。随着东南沿海沦 陷, 国民政府退守西南西北。这里地形复杂, 原是铁路修建的薄弱 环节, 通车里程不长, 公路运输遂升为主力。至滇缅路被封锁, 汽车 配件和燃料补充难以为继, 为求弥补, 利用民间运输工具和人力兽 º 力从事运输的驿运遂提上议事日程。 1938 年 10 月, 行政院召开全国水陆交通会议, 通过了 “利用 全国人力兽力, 增进货运”, 以补机械运力不足, 并由交通部专设机 关从速办理的决议。交通部拟具 “驮运计划及组织纲要”, 经行政院 通过后于1939 年元旦在重庆成立驮运管理所, 统筹全国的人力兽 力运输事宜。当时国内运输以昆明为枢纽, 进出口物资急切待运, 故驮运管理所只经一个月筹备, 即利用由叙府至昆明的旧道, 在叙 府征用民间驮马运载桐油等至昆明, 回程装运军公物品。叙昆线驮 » 运的开办, 乃国民政府有意复兴古制, 主办驿运的开始。 驿运开办的第一年, 开辟了渝筑( 重庆至贵阳) 等线, 共2900 余公里, 经运进出口物资7900 多吨 。虽效果未尽如人意, 但另无 ¹ 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 《中国古代道路交通史》, 第7 页。 º 关于抗战时期驿运兴办过程, 俞飞鹏 《十五年来之交通概况》、龚学遂 《中国战时交 通史》( 商务印书馆 1947 年版) 、洪喜美 《抗战时期四川之驿运》( “国史馆”馆刊复刊 第 6 期, 1989 年) 、《抗战时期西北之驿运》( “国史馆”馆刊复刊第8 期, 1990 年) 等 著作、论文有较详细论述,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