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台县地质地貌.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凤台县地质地貌

凤 台 县 地 质 地 貌 一、地 质 1.1 地层 凤台县在大地构造上属淮河台彻,长期受下降运动控制,地面大部分被第四系覆盖,仅淮河南岸大山和凤台林场以及县城西部刘集一带。出露元古界和古生界地层。构造形迹则以断裂构造为主,且多隐伏于第四系之下。 青白口系 零星分布凤台县城西部刘集和温河南岸蒋嘴等地、为青白口系的八公山群,自下而上分为首店组、历山组和刘老碑组,主要岩层为砾岩、含砾砂岩、铁质砾、细粒砂岩和钙质页岩等,大约8.5至8.0亿年前沉积而成、生物化石以微小植物为主,如大型疑源类的球藻亚群等。 震旦系 分布凤台县淮河南部大山、凤台林场和县城西郊际部、八里塘一带、以震旦系徐淮群的40里长山组、九里桥组、四顶山组为主,出露面积都不大、主要岩层为含砾砂、长石英砂岩、钙质石英粉砂岩、含粉砂灰岩、含粉砂白云质灰岩、钙质粉砂岩和页岩等、约于70至60亿年前沉积成岩、除含微小植物化石外,还含蠕形动物和环节动物化石。 寒武系 分布凤台县淮河南岸大山、凤台林场、孔庄和山口村、刘集一带,在淮河南岸成片分布,是石质基岩中出露面积最广的地区、下寒武纪右凤台组和猴家山组,岩层以一套灰黄及灰红色砾岩、长绿色页岩、灰红色砂质灰岩、硅灰质白云岩、泥灰岩、灰岩等为主;中寒武纪有毛庄和徐庄绍,岩层以灰岩、粉砂质页岩、粉砂岩、白云质灰岩、长石石英砂岩、含泥质石英粉砂岩等为主,生物化石含大量三叶虫、腕足类、腹足类和软舌螺等。 石炭系 零星分布凤台林场,中、上石炭纪本溪组、太原组,岩层以粘土岩、粉砂质泥岩、肉红色灰岩、白云岩、结晶岩、结晶灰岩、页岩等为主。生物化石有腕足类、植物等。 二叠系 零星分布县内淮河南岸孔庄附近。上二叠纪上石盒子组、干石峰组,岩层有征及绿色泥岩粉砂岩、砂岩、石英岩、长石、石英砂岩、炭质泥岩等,中含2至6层煤层。共厚150至600余米。生物化石含植物化石井30属40种,以探植物占优势,并发现无脊椎和脊椎动物化石。 第四系 分布凤台县淮河以北和沿淮地带、有中更新纪潘集组,主要为一套深灰灰白及灰黄含砾中一粗砂、中一细砂、砂质粘土,广泛分布县内平原地区,厚度由南向北增厚,由冲积物组成;上更新纪茆塘组,以棕黄色粉砂、砂质粘土、粉砂质粘土为主,冲积物组成,上覆于中更新纪潘集组之上;全新纪怀远组分布于沿淮和西淝河沿岸,为灰色砂砾石、淤泥质粉砂、粉砂质淤泥,为典型冲积物。 1.2 构造 断裂 尚塘断裂东西走向,断面向北倾斜,倾角约70度,为刘府断裂的组成部分,在凤台县境约长15公里,西自利辛县入境,北延至蒙城县境内。 褶皱 桂集向斜,为淮南复式向斜之一部,以桂集为中心,向东、西至县界,境内约长30公里,大部分为第四系覆盖。 丁集背斜是潘集背斜向西北延伸部分,在境内长14公里左右,西北走向,平面上略有弯曲,轴部在西北部倾斜。 1.3 矿藏 凤台县矿藏资源丰富,经普查勘探表明,以煤为主兼有其他多种矿藏资源。 煤炭 境内煤储藏量达100亿吨、主要分布在王集、花家湖、八里塘、张集、桂集、丁集、顾桥、马店、城关和大山等地。 磷矿 境内储藏量为180万吨、主要分布在淮河东岸山区和刘集乡等地。1953年起正式开发利用。 紫砂石 境内储藏量为7O万吨、主要分布在淮河东岸山区。尚未开发利用。 高岭土 境内储藏量为3000万吨。主要分布在淮河东岸山区,可作耐火原料。 石灰岩 分布在县境山区矿层长达10公里,储量丰富。可生产400号、500号水泥并可烧制石灰等建筑材料。 石英石 分布在境内黄土山一带,储量较大可供一中型玻璃厂生产百年、昼1958年曾兴建一个玻璃厂后停办。 锰矿 分布在大山镇的准磷、张庄东南山上,储量不大、呈鸡窝状。 铁矿 分布在县城东南的太平山、狮子山、马家洼等地,储量不大,是鸡窝状,不易大规模开采。 二、地 貌 2.1 地形 县境内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 40至 19 .45米不等,地面自然比降为 1/7000至 1/10000、由于河流变迁,交替沉积,以及历次黄、淮泛滥的侵蚀和堆积,加之人为活动的影响,形成“大平小不平”的地貌特点、淮河以北,地面平阔;沿淮河和西淝河两岸,由于此次汛期涨水而沉积泥沙形成了0.5至2公里的河漫滩涂(即低洼湾地)西淝河与淮河接口处,因汛期受淮河水洪峰顶托倒灌向西南泛滥,并反复冲刷。使河面扩展增宽波浅形成董峰湖河口湾地因淮河泛滥土地化积物的包围阻隔,形成了典型的焦岗湖‘牛轭潮洼地、焦岗湖以南为自然堤系经常泛滥的淮水携带泥沙沉积而形成的缓岗。淮河南岸与江淮丘陵衔接局部为石灰岩残丘,山脊自东向西,为剥蚀构造的低山丘类型。 2.2 丘陵 县城东南部为低山丘陵地带,在南和东南鄙,距县城7至25公里处,是剥蚀构造带,主要在大山镇的淮磷、后胡、芦塘、局沈、投子集等

文档评论(0)

wnqwwy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14141164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