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酸雨防治探究分析及探析.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区域酸雨防治探究分析及探析

区域酸雨防治探究分析及探析摘 要:本文在对国内外酸雨进行研究的基础之上,分析了我国酸雨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探讨了如何利用我国在酸雨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进步和众多研究成果有效控制区域酸雨发生的对策,同时对酸雨的监测也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酸雨 形成 危害 防治 一、引言 19世纪40年代,英国化学家罗伯特[1],并于1872年提出“酸雨”这一术语[2]。但直到20世纪40年代,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瑞典和挪威)酸化问题给湖泊鱼类带来毁灭性的危害后,酸沉降现象才引起各国学者的普遍关注。50年代初,酸雨已成为全球性的污染问题。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生态学家E?勒姆对土壤酸化,酸雨对湖泊水的影响进行研究,并指出降水酸性是由于燃料排出的酸性物质造成的[3]。但直到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上,瑞典才第一次把酸雨作为国际性问题提出,并阐述了酸雨及致酸性物质的迁移[4]。70年代末,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相继发现酸雨与森林的大面积退化有着直接关系。瑞士联邦林业研究所的W?波斯哈特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后指出:酸雨对植物叶子造成直接危害,通过酸化土壤造成间接危害[5]。国外许多学者从80年代初期开始研究酸沉降对土壤化学状况的影响,如土壤酸化与土壤化学状态,土壤缓冲及缓冲速率的关系等[6]。 二、酸雨的定义及酸雨观测的指标 酸雨这一概念是英国化学家RA史密斯于1872年最先提出的。顾名思义,酸雨就是显酸性的雨。气象上并不是把pH<7的降水作为酸雨,而是把pH<5.6的大气降水(雨、雪、雹等)定义为酸雨,pH=5.6这个是330PPM的CO2与大气相平衡时水的pH值。从大气污染物沉降的角度又把“酸雨”称为“酸性降水”。又称为“酸沉降”,再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为了更完整地表达“酸沉降”这个环境问题的概念,有人称为“环境酸化”。降水的pH值是反映自然降水特性以及受人类活动影响的重要指标之一。现观测台站除需测试降水样品的pH值外,还需测试电导率(K)等值,用以反映大气的洁净程度。 酸雨主要是人类工业污染的产物,天降酸雨意味着空气受到严重的污染和人类环境遭到破坏。一般认为,年均降水pH高于5.6、酸雨率在0~20%的为非酸雨区;pH在5.30~5.60之间、酸雨率在10~40%的为轻酸雨区;pH在5.00~5.30之间、酸雨率在30~60%为中度酸雨区;pH值在4.70~5.00之间、酸雨率在50~80%的为较重酸雨区;pH小于4.70、酸雨率在70~100%的为重酸雨区。 三、观测方法的补充及预审着眼点 我国酸雨观测工作起步较晚,观测经验缺乏,预审办法几乎为空白。在近几年酸雨观测的实践表明采取以下措施能有效提高观测结果的准确性:①配标液前应将所用二次蒸馏水加热排出CO2后,放凉使用。②配标液后,应将量瓶用蒸馏水冲洗数次,否则残留标液(尤其是碱性标液)不仅会和瓶口毛玻璃发生反应,也会对下次配置造成影响。③测量前应检查电源电压是否合乎要求,若电压超限,数据将失真。④降水较多时,可在仪器标定后用雨水冲洗几次电极,重新取雨水测量会更准确。⑤测量雨样后应将电极用蒸馏水冲洗,并用滤纸擦干,以免雨水中杂质积存在电极上。预审时应在复读后及时分析记录是否正常,若不正常应从操作方法及仪器性能等方面查找原因。根据周围污染源分布及降水期间的风向进行分析。若风向来自污染密集区,此时K值会较大。湿度不太大时,能见度与空气中的TSP含量呈相反关系,降水时TSP溶入雨水中,会对降水产生不同程度的污染,所以降水前及降水期间的能见度也能反映出降水污染物的状况。在分析酸雨记录时,亦应对能见度加以考虑。结合大的天气形势进行分析,如在春季大范围沙尘暴引起的泥雨,降水K值较大,pH也较大,均属正常。根据是否是初次降水进行分析,如长期无降水后的初次降水,K值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大量降水,应考虑降水期间的蒸发以及空气中可溶性气体的溶入,对降水污染物浓度的改变。对pH的大小进行分析时,应分清污染物的种类。如工业废气造成的降水污染pH之较小,浮尘等造成的降水污染pH较大。 四、我国酸雨成因的研究及存在的不足 经过国内外多年的降水观测和实验分析,现已确认,大气中的SO2和NO2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据美国观测的酸雨成份主要是:硫酸(H2SO4)占60%、硝酸(HNO3)占32%、盐酸(HCL)占6%、其余的是碳酸(H2CO3)和少量的有机物。大气中的SO2和NO2的来源除自然原因(火山爆发、森林火灾、地震等)外,主要就是人为原因。目前人类活动导致区域降水酸化有下面几种:第一是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燃烧排放出的烟中含有大量的SO2和NO2分子,在空气中氧化剂的作用下形成溶解于雨水中的酸性成分(SO2 +H2O→H2SO4或NO2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