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基础知识:古汉语知识.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语文基础知识:古汉语知识

語文基礎知識:古漢語知識 1. 文言詞匯 一字多音 解說 一個字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讀音,即多音字。多音必然多義,不同的讀音則代表不同的意義。 示例 鬼侯有子而好。(《戰國策?趙策三》) 好:音(hou2),解作優點多,使人滿意。 有好事者,船載以入。(柳宗元《黔之驢》) 好:音(hou3),解作喜歡。 一詞多義 解說 文言文絕大多數是一字一詞,因此一詞多義實際上主要是一字多義。所謂的「多義」,就是既有本義又有引申義。 示例 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從:動詞,解作跟隨、隨從。 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從:動詞,解作聽從。 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從:介詞,解作由。 單音詞 解說 文言文中的詞在多數的場合下,可以用一個字來表示它的意義。 示例 事無大小,悉以咨之。(諸葛亮《出師表》) 咨:動詞,解作徵詢。 單雙音詞 解說 文言文以單音詞為主,有時連用的兩個單音詞,容易誤以為是現代漢語的一個雙音詞。 示例 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諸葛亮《出師表》) 偏義複詞 解說 由兩個單音詞結合而成,而其中一個單音詞只是起陪襯作用,沒有實際意義,產生偏義現象。 示例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諸葛亮《出師表》) 異同:這裏的「同」是沒有意義的;「異」,名詞,解作「差異」,詞義偏重於「差異」。 人稱代詞 解說 古漢語的人稱代詞數量豐富,第一人稱代詞有「吾」、「予」、「余」等,第二人稱代詞有「汝」、「女」、「爾」等;第三人稱代詞有「之」、「其」、「彼」等。 示例 吾羞,不 通假字 解說 即指「本有其字」的假借。 示例 強者必說於言,懦者必說於色矣。(韓愈《原毀》) 說:通「悅」,解作高興。 古今詞義的不同 解說 語言會不斷發展,詞義也是不斷在演變,所以古今詞義往往會有不同。其發展變化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即:詞義擴大、詞義縮小、詞義交叉及詞義轉移。 示例 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蘇洵《六國論》) 故事:這裏的「故」是形容詞,舊的意思,「事」是名詞,事例的意思;與現今「故事」指具有人物、情節、真實或虛擬的作品,用以講述的事情的意義不同。 詞類活用 詞類活用是文言文的語法特點之一,古漢語的詞性靈活性很高,可隨語境轉換,較為常見的有以下五種情況。 名詞用 作動詞 解說 在古漢語裏,普通名詞有時會具有一般動詞的語法功能,可以帶賓語或補語,可以接受副詞修飾等。 示例 盛服將朝。(《左傳?晉靈公不君》) 朝:本為名詞,朝廷;這裏用作動詞,解作上朝。 名詞用作狀語 解說 在古漢語裏,如果名詞與跟在後面的動詞沒有構成主謂關係,而是直接限制或修飾動詞,便是名詞用作狀語。 示例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廷:本為名詞,宮廷;這裏用作狀語,解作當廷。 名詞、動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解說 所謂使動用法,就是主語使動作行為的對象(賓語)產生某種動作或變化的一種用法。 示例 是以君子遠庖廚也。(孟子《齊桓晉文之事章》) 詞類活用 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解說 所謂意動用法,就是具有認定意義的形容詞、名詞作動詞後,主語對賓語便含有「認為……怎麼樣」的意思,或者有主語把賓語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的意思。 示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齊桓晉文之事章》) 為動 用法 解說 所謂為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包括活用作動詞的名詞、形容詞)不是直接支配賓語,而是表示為賓語或對賓語施行某一動作。簡單地說,即是主語為賓語而動。 示例 既泣之(梅樹)三日,乃誓療之。(龔自珍《病梅館記》) 泣:為梅樹哭泣。 2. 文言虛詞 於 「於」,介詞,主要有五種用法。 解說 引進動作、行為、目的和時間、處所,可譯為「在」、「在……方面」。 示例 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諸葛亮《出師表》) 於:在 解說 表示動作行為的趨向,引進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向」、「給」、「到」、「從」、「自」等。 示例 欲報之於陛下也。(諸葛亮《出師表》) 於:及於,給 解說 表示引進動作行為的方面或原因,可譯為「對」、「對於」或「由於」等。 示例 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諸葛亮《出師表》) 於:對 解說 表示引進比較的對象,一般可譯為「比」、「勝過」。 示例 冰,水為之,而寒於水。(荀子《勸學》) 於:比 解說 單獨表示被動,或與前面的「見」、「受」等合起來表示被動,可譯為「被」。 示例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於:被 矣 解說 表示動態的語氣助詞。它意味着事物的變化和發展,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了」、「啦」。焉和矣兩詞本身都沒有疑問的語氣,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