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矽晶片制造与整合微系统的思维与架构 - NTHU PME Micro.PDF

利用矽晶片制造与整合微系统的思维与架构 - NTHU PME Micro.PDF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利用矽晶片制造与整合微系统的思维与架构 - NTHU PME Micro

利用矽晶片製造與整合微系統的思維與架構 方維倫,朱懷遠 國立清華大學動機系 1. 前言 微機電系統包含各種不同的微結構,例如一些不可動的探針、流道、孔穴等 結構,或是一些可動的(剛體運動或是撓性形變)彈簧、連桿、齒輪等結構。將上 述不同的結構和相關的電路相互整合,即可構成各種不同的應用。其中最具代表 性的,就是以 MUMPs 面型微加工 (surface micromachining)平台技術整合梳狀 式致動器 (comb actuator) 、面鏡、樞鈕 (hinge) 、連桿等薄膜元件,構成多種不 同的微光機系統 [1,2] 。另一種常見的例子是,利用晶片接合的方式,整合體微 加工(bulk micromachining)製造的微結構,構成多種不同的微流體系統 [3, 4] 。簡 言之,如何藉由製程,製造與整合各種不同功能的微機械結構,是評估該製程技 術的關鍵指標,也是未來進一步邁向系統晶片時 (無論是單一化的SOC ,或是透 過封裝的 SIP)一項嚴峻的挑戰。因此本文將以筆者實驗室發展的實例,來說明 如何利用體微加工技術,於矽晶片製造與整合微系統的思維與架構。 目前最常見的矽晶片的體蝕刻技術,主要是濕式的非等向性化學蝕刻 (anisotropic wet chemical etching) 以及乾式的深活性離子蝕刻 (Deep Reactive Ion Etching, 以下簡稱DRIE) 。前者發展迄今已有30~40 年,該技術最主要的概 念是,利用化學反應(濕蝕刻)的方式移除矽基材,其中蝕刻速率受到矽基材之結 晶平面影響的非等向性蝕刻,是應用最廣泛的體矽微加工蝕刻技術。一般而言, 非等向性濕式蝕刻具有兩項特色,首先是利用蝕刻速率最慢的 {111}晶格面,來 阻擋蝕刻的進行,以便在矽基材表面形成如孔洞、凹槽、甚至凸塊等結構;其次 是利用凸角底切效應,來破壞 {111}晶格面,然後製造懸浮的薄膜機械結構,如 微懸臂樑或微橋式結構 [5,6] 。然而,受到 (111) 晶格面的限制,利用矽晶片非 等向性濕式蝕刻產生的結構,多侷限於一些特定的幾何形狀,例如: 倒金字塔 型,而沒辦法製造如圓形或三角形等外形之微結構。此外,由於凸角底切效應會 導致許多微結構的 (111) 晶格面遭到破壞,而無法被順利製造,如方形凸塊 [7-10] 。 另一方面, DRIE 則是近年來相當受到重視的非等向性體蝕刻技術 [11,12] ,是其特性和濕式非等向性蝕刻有顯著的差異。簡言之,DRIE 是利用蝕 刻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保護層,來防止側壁被蝕刻,以達到非等向性蝕刻的目的, 因此蝕刻的結構形狀,不會受到晶格面的影響且沒有凸角底切的特性,因此可以 蝕刻出任意形狀的孔洞或凸塊。另外,利用蝕刻延遲(RIE lag )的特性 [13,14] , 還可以在基材表面製造多重高度,這點也是濕式蝕刻不易達到的。由於矽晶片的 乾式深蝕刻技術日益成熟,矽晶片除了作為基材 (substrate) 外,也常被用來作 為微元件的結構 [15,16] ,其主要的原因有三點: (1) 使元件有較佳的材料機械 性質;(2) 提供具備高深寬比的結構特性:例如具有較大的剛性 (stiffness) 及慣 量 (inertia) ;和 (3) 提供元件整合平台:直接蝕刻矽晶片,作為整合各種生光機 電元件的平台 [17,18] ,以實現系統晶片的目標。而早期較著名的有美國 Cornell 大學的 SCREAM 製程 [19,20] ,以及新進的 SOI 製程 [21,22] ,筆者也曾於 [23] 一文中介紹一種利用(111)晶片發展的 BELST 平台製程[24,25] ,這些製程都是以 乾式深蝕刻技術來定義矽結構的幾何外形。反之,因為沒有凸角底切效應,因此 無法製造懸浮的薄膜微結構,且無法利用(111)晶格面來形成一些有用的結構。 綜觀上述兩種體矽微加工技術,皆僅能製造有限的微結構,然而,隨著應用 的多元化,這些微結構逐漸無法滿足需求。筆者將於下文介紹一種整合前述兩種 蝕刻技術的概念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