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6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修改版(共23张)(共23张PPT)概要1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单元学习目标: 2、运用提要钩玄和因声求气的方法,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涵咏作品的情感、韵味,提高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1、掌握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领悟其艺术上的完整性与统一性。 散而不乱:指的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 气脉中贯:正是散而不乱的原因。这中贯的气脉(文气),实际上就是散文之神。 文气贯通,作品就有了生命力和感染力。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提要钩玄:提要:指出纲要。钩玄:探索精微。提要钩玄,即通过梳理归纳,理清线索,精辟而简明地抓住主要内容,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 提要钩玄 因声求气 因声求气:“声”指节奏、平仄、押韵等外在表现形式,“气”指情感、气势等内在的精神气脉。“因声求气”就是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 《六国论》围绕“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作议论。 《伶官传序》则以“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为中心。 皆虽散而不乱。 单元导读 《祭十二郎文》语言复沓重叠,回环转折,多利用排比句式和语气助词来强化悲痛之情。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语言凝练生动,活泼幽默,乐中寓悲,凄恻动人。皆情感充沛,有文气贯注于首尾。 赏析示例 六 国 论 苏 洵 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 课题解释 简介作者 苏洵(1009-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北宋文学家,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父子三人被称为“三苏”。 大器晚成的苏洵:“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后来得到欧阳修的赏识。年过五十岁才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 提要钩玄的方法 要点一: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第一段:总纲,提出“弊在赂秦”的论点。 第二段:申述“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第三段:申述“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固不在战矣。 (土地数量上) 思厥先祖父,……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难易程度上) 至于颠覆,……火不灭。 (道理上) 魏韩楚的作为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齐燕赵的作为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齐: 燕: 赵: 齐人未尝赂秦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共同点)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第四段:指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沉痛教训。 第五段:告诫统治者不可重蹈覆辙。 要点二: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王安石云: “苏明允有战国纵横之学”。 纵横家文章(说辞): 铺排夸张的手法, 绚丽多姿的辞藻, 酣畅淋漓的气势 。 1.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浓烈的感情。——“呜呼”、“悲夫” 2.语言上,长短相间、整散交错,运用了比喻、对偶和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纵横恣肆,起伏跌宕,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要点三: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联系背景,说说最后两段的作用是什么? 背景:苏洵写这篇文章时,北宋王朝对强敌契丹、西夏奉行以贿赂求苟安的政策。朝中抗敌卫国之气锐减,委曲求全之风日上。这和战国六国以地赂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作者想通过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来委婉地提醒当朝统治者。 背景介绍 秦是怎么灭亡六国的?六国又是怎样被灭的? 而北宋又应该从中吸取怎样的教训? 文章本意在借古论今,指出宋朝国策之非,为宋朝危机敲响警钟,现实针对性很强。 写作意图: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贞观政要》 一个教训 一种责任 对比阅读 《过秦论》 贾 谊 1、都是史论文。 2、都借古讽今,以史致用,都得源于作者的忧国情怀。《过》讽谏汉武帝施行仁政,防止重蹈秦朝施行暴政而迅速灭亡的覆辙;《六》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奋起抵御外敌。 3、论证方法:都云对比论证方法。4、中心论点的提出:《过》卒章显志,《六》开门见山。 5、语言:同:多排偶句,句式整齐;长短相间,错落有致。 不同:《过》词采华丽,《六》浅显易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