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前卫艺术的青葱记忆
中国前卫艺术的青葱记忆80年代的许多美术行为,尽管有许多夸张和谬误,却也描绘出了那个有理想、有追求、有热情、令人怀念的年代 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美术界,在今后许多年,将是会被反复咀嚼和不断讨论的特别岁月。那是一个混杂着兴奋、冲动、激进、理想和荒诞的精神年代。同样也是中国前卫艺术的青春期 在这个青春期中发生过的躁动都被当年的记录者温普林定格为图片或者录像。这些已经被称作历史的图像,3月8日起被挂在了北京索卡艺术中心雪白的墙壁上,当事人在其中寻找自己的影子,年轻人依靠这些图像拼凑着自己对当年的幻想 而记录中的一切,都只属于那个逝去的年代 一次空前绝后的“创举” 1988年10月的一个周末。天还没亮,几辆卡车停在中央美术学院的门口。来自八大艺术院校的学生们开始聚集。卡车上装满了稀奇古怪的道具和各种乐器以及音箱,卡车开往的目的地是慕田峪长城。年轻的艺术青年们要去参加一个叫做“包扎长城”的大型艺术活动。组织者是温普林。因为卡车的数量有限,还有大批学生骑着自行车跟随其后 年轻人坐在解放卡车上,敲打着架子鼓,奔腾而过。到达长城时,天空已经放亮。温普林看到现场的年轻人时自己也吓了一跳。“我也没想到能来这么多人。”温普林回忆说 上世纪80年代,一切变化无论对于官方还是民间都显得过于迅猛,以至于很少有人能对于新生事物做出一个明确判断。这样的空白给了温普林这些人巨大的试验空间。“我当时直接找到长城的管委会,跟他们一通胡侃,又带了一点对这个纪录片的前期媒体报道。我跟他们说,剧组要在长城拍摄外景,他们就信了。”温普林现在说起来还有点“阴谋得逞”的味道 在温普林的设想中,这个活动的参与者最多不超过400人。于是,剧组准备了300多份盒饭。但是最后他发现,当天的参与者最保守的估计已经超过1000人。那一天的拍摄花光了温普林手里的所有经费。这些经费的来源同样有着典型的80年代色彩。在拍摄“包扎长城”这个纪录片之前,温普林去找了当时知名的纪录片制作人金观涛。温对金说,自己也计划拍摄一部纪录片,金观涛问他需要什么帮助。温回答说,“没钱。”金观涛开始查账,说一共就有两万八。温普林随口说了一句,“够了。”于是,这笔在当年看来算是巨款的资金全部划到了温普林的名下。那是两人第一次见面 “包扎长城”活动正式开始之前,所有人聚集在长城下面,有人鼓动温普林“讲两句”。温普林夹杂着东北腔喊起来,“哥儿们,记住这一天吧。这一天肯定是空前绝后的。”旁边有人碰碰温普林说,“别啊,空前可以,别绝后啊。”确实在80年代之后,美术界再也没有出现当年的盛况 活动开始,温普林腰两侧分别挂着一个对讲机联系15个副导演和剧务。“我自己打着太阳伞坐在一个山头上喝啤酒,下边已经乱成一片了,我在那儿乐啊。”温说 艺术家盛奇把自己用白布完全包裹起来,在众人拉起的一个黑色蜘蛛网道具中间缓缓的打着太极。他的寓意是自己在为中国疗伤。徐冰蘸着墨汁开始制作后来变得著名的《鬼打墙》。先锋戏剧导演牟森放飞了一盏“天灯”,以此表示潘多拉的盒子已经被打开。夜半十分,张明娟跳起了充满巫术味道的舞蹈,烟雾弹被燃放,烽火连天。日后成为中国摇滚大腕的那些歌手当天几乎全部到场,大家唱起歌,音箱的电线接出了几公里 狂欢持续了一整夜。所有景象都被温普林指挥的五部摄像机记录了下来。片子后来被命名为《大地震》,是他计划系列拍摄中的一个部分,“包扎长城”也成为了80年代中国前卫艺术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标记 “八五”新潮:在模仿中启蒙 “八五”美术运动是一场艺术圈自发的行动。80年代中期,在突然之间看到大量涌入的西方画册和西方哲学之后,大批艺术青年纷纷操练起来,组成了各种团体和派别。北方群体、厦门达达、西南艺术群体等等,他们大多以地域划分,团体超过100个。形成了不同的势力范围。其中很多团体的代表人物,如王广义、黄永石水等等都成为了现今的艺术界大腕。而当时,他们对未来的方向和其他热情的艺术青年一样,充满未知,一切那时看似坚定的“纲领”,其实都充满尝试的味道 艺术家叶永青在回忆“八五”运动时说,“八五时期较之于80年代初期的确不同,一方面批评家作为一种独立的角色出场,取代了以前的长官意志;另一方面艺术家在意识上的成熟,开始自觉地把个人的东西同整个历史文化背景联系起来。尽管当时的作品仍然很粗糙、很夸张,对西方现代艺术的了解多从画册得来却又食而不化。但可以说,今天为画坛所推崇的中国架上艺术的种种样式,都来自于八五新潮美术。” “八五”美术运动后来被人称为“画册效应”,颇准确地反映了当年艺术家对西方艺术了解的程度和自身急不可耐的热情 当年还是川美学生的罗中立在报纸上看到一条消息,写道,美国一位艺术家用巨大的画幅画出了一幅平民肖像。“巨大的”三个字给罗中立带来了冲击,使他完成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