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古今对接”式教学方法探究.docVIP

初中文言文“古今对接”式教学方法探究.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初中文言文“古今对接”式教学方法探究.doc

初中文言文“古今对接”式教学方法探究   【关键词】 语文教学;文言文;“古今对接”式教学;兴趣;积累;   变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5―0105―01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囿于“精华”二字,强调知识接受,教师只注重把语法、文法讲深讲透,死输硬灌,让学生死记硬背,囫囵吞枣。这种“灌输法”教学导致了文言文教学的低效化。如何打破旧的教学模式,创立新的、高效可行的教学方法,进而达到文言文教学事半功倍的效果呢?笔者采用“古今对接”的方式教授文言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古今对接,引发兴趣   放眼现实,我们面对的学生语文素养参差不齐,而文言文无论是从文字上还是内容上,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较大的距离,因此学生容易“敬而远之”。如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十分重要。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有些篇目还是从古书中节选的片段,这让学生的学习显得孤立单薄,知识的遗忘率高。鉴于此,笔者讲述课文前,让学生先了解本课相关的历史背景和人物生平乃至全书的梗概,这样学生的学习不是孤立中断的,而是全面连接的,就有了深入探究学习的欲望。如,《与朱元思书》是一篇骈文,教学中,笔者利用课件的形式找了一些富春江的图片,并以宁静舒缓的《渔歌唱晚》作为配乐,对今日富春江美景加以介绍,让学生感受本文的音韵美和画面美。这种做法既消除了学生上课的疲劳感,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还为下面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像《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等文章中反映了陶渊明的志向,学生如果不了解东晋社会的黑暗情况,就很难体会他“悠然见南山”的恬淡及隐居的无奈。为此,笔者课前播放电影《梁祝》影片中影射当时士大夫阶层沉溺于清闲放荡的生活、不屑政务的状况,学生自然就能理解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了。   二、古今比较,积累词语   每年的中考,语文阅读总有课内和课外两篇文言文,这就要求学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迁移到课外的阅读中,如,对实词、虚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的理解、把握等。从积累的角度来谈,教师需要将教材中的各类范文作为一个语言文字的聚宝盆,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运用,并转化为个人的知识和能力,从而具备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其中,实词掌握得越多,阅读水平就越高,为此,笔者教学时就通过古今比较的方式,让学生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1.词的古今异义。着重掌握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如“布衣”一词,古作“百姓”讲,与今天的“布做的衣服”意义完全不同,这是词义演变。2.一词多义。文言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不断深化。如,“意”字在“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中作“主要内容”来讲,在“宾客意少舒”(《伤仲永》)中作“心情”来讲,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中作“意思”来讲,在“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中作“情趣”,而只有“意思”一项与今天的用法一致。   三、古今对接,变式学习   现在的语文考卷更多的是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在教学时要从学生的角度确立重难点,要设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策略,用行之有效的“变式”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如,学习《狼》一课时,我们可以把几张屠夫杀狼经过的图片打乱顺序,或是把杀狼的细节稍加改变,让学生分辨,这样不仅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学《愚公移山》时,可让学生用“答记者问”的形式,从愚公角度阐述移山的原因及难处、得到的支持,会事半功倍。   初中阶段,学生学习了不少古代文人在失意下所写的文章,主要有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笔者在执教初三复习课时,让学生回顾所学过的这些文章,并用季羡林的《走运与倒霉》进行古今联读,提出这样的问题:同样是被贬失意,文人的内心感受、表现有何不同?让学生根据自身对文章的理解进行对比感悟。像这样教学同类文章时不是以单篇为单位,而是把几篇放到一起综合考虑,每篇有所侧重,篇与篇间互为参照,在此基础上把握同类文章的共同特?c,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编辑:马德佳 3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