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图们江》译稿3 - 第一新闻.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型系列报道话说图们江代表作移民文化的代表作中国朝鲜族农乐舞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延边博物馆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展示厅的正面悬挂着一份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证书年月内容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将中国朝鲜族民间舞蹈农乐舞象帽舞收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一朵美丽的移民文化之花农乐舞发源于朝鲜半岛是朝鲜王朝后期形成的有着乐戏舞性质的与农事相关的传统民俗形式在世纪中叶它和来到中国东北谋生的移民者们瓢中的稻种一起跨过图们江鸭绿江传播到中国与朝鲜族的移民们相伴相

大型系列报道——话说图们江代表作3 移民文化的代表作——中国朝鲜族农乐舞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延边博物馆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展示厅的正面,悬挂着一份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证书(2009年9月),内容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将中国朝鲜族民间舞蹈农乐舞(象帽舞)收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朵美丽的移民文化之花 农乐舞发源于朝鲜半岛,是朝鲜王朝后期形成的有着乐、戏、舞性质的与农事相关的传统民俗形式。在19世纪中叶,它和来到中国东北谋生的移民者们瓢中的稻种一起,跨过图们江、鸭绿江传播到中国,与朝鲜族的移民们相伴相随,血脉相连。 据说,1928年左右,在被称为“象帽舞之乡”的汪清县鸡冠乡灵璧砬子,第一次出现了农乐。来自朝鲜江原道春川郡新东面纱岩里一带的移民在此落脚,破冰开荒、播种耕地,在劳作的间隙,经常围坐在田间地头,跳起农乐舞。 他们手持小锣、锣、长鼓、鼓甚至农具和餐具,打着节拍,即兴起舞。到了晚上,男女老少围坐在如墙一般挡住风沙的“灵璧砬子”石壁前,点起篝火,转着象帽,载歌载舞,以驱赶严寒、缓解疲劳,防止野兽的侵袭。 后来,灵璧砬子成了抗日游击区,在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下,村子被烧光了,人们也向汪清一带的蛤蟆塘、西崴子、仲安、百草沟、棉田等地迁移,灵璧农乐也随之迁徙至其他地区,为当地的农乐注入新鲜的力量。 从上个世纪30年代起,随着东北三省的朝鲜族人群和村落的增加,以延边为中心的众多农乐队逐渐形成,在中国的土地上绽放起了农乐舞这朵移民文化之花。 1935年阴历三月廿四,200余户、1000余名农民从朝鲜江原道和咸镜北道来到了汪清县蛤蟆塘一带,顶着严寒搭建窝棚,沿着水道开垦水田。到了端午节这一天,人们在铁丝网围成的村子里,伴随着小锣和鼓跳起了第一支农乐舞。 1939年,朝鲜江原道平安郡的金熙妍来到百草沟镇棉田村,组建了一支农乐队。当时没有打击乐器,他们就将椴木筒放到锅里蒸煮,把汁液去除后放到阴凉处晾干,再将其削成薄薄的片状做成鼓筒,然后以鹿皮代替牛皮制成新的长鼓,用铜盆替代锣,将铜碗的盖子或铜碟子当作小锣。象帽(此处人们将其称之为转帽)则是将瓢的底部切开,把瓢心去除干净,在尖端的部分像牛鼻环一样缠上野葡萄藤蔓,用窗户纸或是丝绸料制成斗笠,让其可以旋转。在端午节或中秋节完成祭祖礼后,大家尽情享受一番农乐带来的欢乐,盛行的时候,还经常到邻近的村庄巡演。 不管是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是日本侵略者的暴行,甚至事关生死的开荒问题时,农乐自始至终都是克服艰难险阻的精神支柱,传承着饱含盛衰荣辱的文化命脉。 朝鲜族农乐舞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革新 随着1945年 “8·15”抗战胜利以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朝鲜族人民也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得到了可以发展民间文艺的自由与扶持政策。 移民初期,朝鲜族农乐有四种类型:提效农乐(农民耕作时为提高效率演奏的农乐)、祈愿农乐、乞粒农乐、演艺农乐,与朝鲜半岛的农乐并无太大的差别。但在1951年,舞台艺术化的“农乐舞”在延边文工团(延边歌舞团的前身)舞蹈老师兼编导赵德贤老师的指导下诞生,这为朝鲜族农乐开辟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赵德贤老师走遍了农乐舞流行的地域,搜集资料的同时,对农乐舞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求教来自于庆尚南道的资深民间艺人夏泰日先生,在原有的农乐基础上创造出更精彩的组舞形式艺术作品,在庆祝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立的“九三”舞台上大放异彩。 夏泰日先生于1951年受聘于延边文工团,向舞蹈演员们传授象帽舞,并且登台任舞蹈主角,帮助赵德贤首次将农乐舞推向艺术舞台。从1959年起,他作为延边艺术学校的舞蹈教师向学生们传授象帽舞,经他培养的学生和弟子逾百人,这些人构成了延边及整个东北地区农乐舞普及和发展的中坚力量。 “农乐舞”在四物使用、舞蹈人员安排及象帽、服饰等许多方面,都与传统的农乐有所不同:这种应和着四物节拍,边唱边跳,以男性跃动为主的集体象帽舞,同时辅以个人特技、长象帽特技表演,或是队形变化多端的女性舞蹈组成的新舞蹈形式,用史无前例的创新表现,让观众欲罢不能。 从此之后,在街头或是田间地头演绎的“农乐”,就变成了集乐器伴奏和舞蹈为一体的舞台艺术形式。原本以信仰为轴的农乐逐渐变为以象帽舞为中心的艺术形式,表现了对于丰收的喜悦,同时也代表着朝鲜族人民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和民族形象。 “农乐舞”还在中南海的特邀演出中获得盛赞,并就此开启了遍走大江南北的全国巡演。延边歌舞团甚至被称为“象帽舞歌舞团”,足见其影响力之大。延边歌舞团等艺术团体也一直将“农乐舞”作为主打节目,其中,延边歌舞团的“农乐舞”被评为“中华民族20世纪经典作品”。 传承与革新并存的朝鲜族农乐舞 “文革”期间,由于“民俗都是牛鬼蛇神”的主张,朝鲜族农乐舞的发展陷入了近十年的搁浅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angsu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