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1.4 其它合成方法 11. 4. 3 离子液体 4.离子液体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2)缩合反应 (1) Pechmann缩合 (2)Knoevenagel 缩合 11.4 其它合成方法 11. 4. 3 离子液体 4.离子液体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3)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R1: 烃基, 氢 R2: 烃基, 苯基 4)酯化反应 11.4 其它合成方法 11. 4. 3 离子液体 4.离子液体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5)重排反应 6)Witting 反应 以[bmim]BF4作反应溶剂进行Witting 反应,在所研究的11个反应中,除4-NO2C6H4CHO与Ph3P=CHCOMe反应产率不高、Ph3P=CHCN与PhCHO反应无选择性外,9个反应的产率在66%-95%,产物的选择性E/Z85/15。离子液体可循环使用。 7)Diels-Alder反应 11.4 其它合成方法 11. 4. 3 离子液体 4.离子液体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8)加成反应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 11.2 微波辐射有机合成 11.2.1 微波辐射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4. Perkin反应 5. Knoevenagel反应 11.2 微波辐射有机合成 11.2.1 微波辐射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6. 苯偶姻缩合 7. Wittig反应 8. O-烃基化反应 11.2 微波辐射有机合成 11.2.1 微波辐射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9. N-烷基化 10. C-烷基化反应 11.2 微波辐射有机合成 11.2.1 微波辐射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11. 水解反应 12. 消去反应 11.2 微波辐射有机合成 11.2.1 微波辐射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13. 加成反应 X:Me, Br, Cl, I等 X:Cl, Br, EtO等 11.2 微波辐射有机合成 11.2.1 微波辐射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14. 取代反应 15. 成环反应 11.2 微波辐射有机合成 11. 2. 2 微波促进化学反应机理 关于微波能加速有机反应的原因,目前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学术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虽然微波是一种内加热,具有加热速度快、加热均匀、无速度梯度、无滞后效应等特点,但微波应用于化学反应仅仅是一种加热方式,与传统的加热方式一样,对某个特定的反应而言,在反应物、催化剂、产物不变的情况下,该反应动力学不变,与加热方式无关。他们认为,微波用于化学反应的频率245MHz属于非电离辐射,在与分子的化学键发生共振时不可能引起化学键断裂,也不能使分子激发到更高的转动或振动能级,微波对化学反应的加速主要归结为对极性有机物的选择加热,即微波的致热效应。 另一种观点认为,微波对化学反应的作用是非常复杂的,一方面是反应物分子吸收了微波能量,提高了分子运动速度,致使分子运动杂乱无章,导致熵增加;另一方面微波对极性分子的作用,迫使其按照电磁场作用方式运动,每秒变化2.45×109次,导致了熵的减小,因此微波对化学反应的机理是不能仅用微波致热效应描述的。微波除了具有热效应外,还存在一种不是由温度引起的非热效应。微波作用下的有机反应,改变了反应动力学,降低了反应活化能。他们认为微波存在非热效应,并在反应中起作用。 11.3 固相合成法和组合合成 11. 3. 1固相合成法 所谓固相合成法(Solid-phase Synthesis)就是把底物或催化剂锚合在某种固相载体上再与其它试剂反应,生成的化合物连同载体过虑、淋洗与试剂、副产物分离,这一过程可以重复多次以制备具有多个重复单元或不同单元的复杂化合物,最后将最终产物从载体上解脱下来。 固相合成所用的载体,一般是由1%~2%的二乙烯基苯和苯乙烯共聚生成的低交联度的聚苯乙烯树脂,在树脂的苯环上引入氯甲基、氨基、羟基等以便与底物结合。 11.3 固相合成法和组合合成 11. 3. 1 固相合成法 1.多肽固相合成 11.3 固相合成法和组合合成 11. 3. 1 固相合成法 1.多肽固相合成 11.3 固相合成法和组合合成 11. 3. 1 固相合成法 2.固相一般有机合成 11.3 固相合成法和组合合成 11. 3. 1 固相合成法 2.固相一般有机合成 11.3 固相合成法和组合合成 1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