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1.ppt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1

* * * * * * 第四章 唐朝中后期的 社会矛盾 第四章 唐朝中后期的社会矛盾 一、“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1、盛世掩盖下的危机 ▲ 唐代中后期,均田制度开始崩溃瓦解,土地买卖频繁,所有权不断转移,土地私有化现象突出。 ▲ 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府兵制度也无法进行下去,募兵制度下的军队战斗力极差。 ▲ 任用大量少数民族作将领,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威胁着中央王朝。 ▲ 中央和地方兵力对比的变化,中央和地方冲突不断加剧。 ▲ 唐太宗宠信杨贵妃,李林甫、杨国忠相继主事,把持朝政,朝廷不断腐化堕落。地方吏治日益腐败。 一、“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1、盛世掩盖下的危机 边镇军队 49万 中央军队 9万 天宝时期的藩镇布局 2、安史之乱 2、安史之乱 安禄山,营州柳城杂种胡人也,本无姓氏,名轧荦山。……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风焉。 ……禄山阴有逆谋,……兼三道节度,进奏无不允。 —《旧唐书·安禄山传》 华清池遗址 马嵬驿 华清池遗址 757年,安庆绪杀死安禄山,唐军收复长安。 755年,安禄山、史思明范阳起兵。 756年,安禄山占领洛阳后称帝。 ★ 过程 759年,史思明在魏州称大齐燕王,杀安庆绪。 761年,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杀死。 763年,史朝义败走,中途自杀,安史之乱结束。 过程 ★ 安史之乱的影响 (1)唐朝北方的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破坏。 (2)安史之乱打破了唐朝大一统的局面,是唐朝从中央集 权、统一到地方藩镇割据、分裂的转折点,边疆少数民族乘 虚而入,频频袭掠。 (3)中央政府日益削弱,派系冲突更加剧烈,政局动荡。 (4)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社会阶级矛盾激 化,统一、昌盛的唐朝已经成为过去。 安史之乱的影响 3、藩镇割据 ◆ 平息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内地遍设方镇。 ◆ 政治混乱、财政困难、军力衰弱是藩镇割据的前 提,节度使拥有的牙兵牙将是割据最直接的因素。 ◆ 节度使势力强,天子力不能制,尾大不掉。 藩镇割据的类型 河朔三镇 东南地区 西北、西南地区 与中央对立,长期割据 中央控制,后期立国基础 中间状态,尚未割据 (1)形成的原因 3、藩镇割据 (1)形成的原因 (2)经过 传子制之争 四镇之乱 淮西之役? ?元和中兴 (2)经过 农民供粮的契约 二、土地占有关系的新变化 ◆ 唐代前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 品经济的进步,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 ◆ 均田令已经丧失了效力,土地 兼并的进程加速。 “私契”逐渐合法化。 ◆ 《禁官夺百姓口分永业诏》中, 承认土地买卖是合法行为。 ◆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结束了长达 300年之久的均田制度,劳动者的人身 依附关系逐渐趋向松弛。 二、土地占有关系的新变化 三、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1、历史背景 (1)均田制破坏以后,土地兼并进程加剧,租庸 调失去征收依据,国家财政出现危机。 (2)军阀割据,战乱频繁,唐政府控制地区大为 减少,财政危机加深。 (3)社会危机、财政状况恶化,唐政府对赋税制 度与财政体系进行改革。 (4)唐政府对财政主管机构进行调整,设立了度 支、盐铁、转运等财政专使,以加强对财政的控制。 三、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2、刘晏的财政措施 ◆ 改革盐法,国家统一收购、经销盐业,增加了 财政收入。 ◆ 在各道设立巡院,用常平法来稳定物价,稳定 经济发展。 ◆ 整顿由江淮向关中的漕运。 又至德初,为国用不足,……及晏代其任,法益 精密,官无遗利。初,岁入钱六十万贯,季年所入逾 十倍,而人无厌苦。大历末,通计一岁征赋所入总一 千二百万贯,而盐利且过半。 —— 《旧唐书·刘晏传》 2、刘晏的财政措施 3、两税法的实行 (1)内容 780年,德宗采纳杨炎的建议,颁行两税法。主要 内容有: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行商者,在郡县税三十之一。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余征赋悉罢,而丁额不废。……征夏税无过六月。 秋税无过十一月。违者进退长吏。 令黜陟使各量风土所宜、人户多少均之,定其赋。 3、两税法的实行 (2)评价 1、两税法是中国古代税制的一大变革

文档评论(0)

wujian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