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明清文学教材重点(《中国古代文学》陈文新版)概要1
明代文学第一章绪论-----------------------------------------------------------------------明代文学的阶段:前期:洪武至天顺;中期:成化至嘉靖;后期:隆庆至崇祯。明代文学的特点:①市民文化兴盛,小说、戏曲等俗文学发展;②传统诗文领域复古思潮兴起,流派之间相互论争,促进了文学理论的繁荣。一、明代的政治文化生态明代的政治文化生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情与理的碰撞(明前期:以理抑情;明后期:情盛理微)⑴明代前期:理学盛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①元末:宋濂等人批评浮泛文风,强化理学对文学创作统摄作用;②明初:朱元璋的文化建设理念以纠偏反正为根本立足点,以理学为先,将文学置于次要地位;③科举制度的广泛推行,经学、理学的至高地位,士风、文风也发生了转变,这一文化政策导致了明代前期诗文的寥落。⑵明代中后期:对情更加重视。原因:①思想控制的逐渐松动;②心学思潮的盛行;③商品经济的发展。关于情的论述:①生活日用的人间世情,如《金瓶梅》、“三言”、“二拍”;②两性相悦的至情,如《牡丹亭》。李贽“童心说”:将一切“出于童心”的文章都视作“天下之至文”,对公安派“性灵说”有启示作用。(二)阳明心学的兴起明代中期以后思想界的一个重大变化是阳明心学的兴起,给程朱理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体现出反权威主义的批判精神,成为明代后期思想的主流。①内在精神:继承胡居仁、陈献章等人思想基础,对宋代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发挥;②核心:“致良知”、“尊德性”;③明代中期以后士人的批评精神可以从阳明心学中找到思想渊源。(三)城市经济的繁荣商品经济的发达带动了文化生产消费模式的改变。明初开国,朱元璋重农抑商;正统、天顺年间市民阶层扩大,手工业和城市商业得到发展;成化、弘治以后走向繁荣。城市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壮大,为小说戏曲提供了读者基础;明代中期以后说唱文学进一步繁盛;印刷业在元代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这些都为小说、戏曲的刊刻出版创造条件。----------------------------------------------------------------------------------------------------------------------二、明代文学的历史进程(一)明代前期(洪武年间兴盛,永乐至天顺间衰颓)⑴诗歌:“吴中四杰”、刘基、袁凯等人,“景泰十才子”,台阁文人:杨士奇、杨荣等。⑵散文:①金华学派的文理合一观念。明初文坛理学风气盛行,前有宋濂、王袆,后有方孝孺,而其他著名文人如苏伯衡、胡翰等也大多强调文理兼综。②永乐以后,政局日渐稳定,台阁文风应运而生,直到前七子复古运动才终结。⑶小说:①说唱文学高度繁荣,文人对之加工整理成《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等章回小说。故事框架在元末明初已基本成型。②文言小说:瞿佑《剪灯新话》、李昌祺《剪灯余话》两部小说集。⑷戏曲:成就总体不高,杂剧创作集中于宫廷和王府,有汤舜民、杨景贤、贾仲明、朱权、朱有燉,类型以神仙道化、庆寿宴赏为主。(二)明代中期(成化以后,各体文学有了很大发展)⑴小说:①长篇小说:书坊主为谋求利润,开始主导小说的创作和刊刻,虽然艺术水平不高,却扩大了长篇小说的影响。《西游记》在明代中、后期之际成书,标志着神魔小说的成熟。②中篇传奇小说:题材类型和叙事风格渊源于唐人传奇,又沿袭了《西厢记》等戏曲作品的结构方式,以才子佳人的遇合为中心,夹杂大量诗词,时有情色描写。如元人宋梅洞《娇红记》。⑵戏曲:①杂剧有王九思《杜甫游春》、康海《中山狼》等。此时的杂剧出现了文人化和南曲化的趋势。文人剧:主要表现文人情趣,反映文人心绪,尤其是人生失意;南杂剧:南曲渗入杂剧。②传奇:文人对传奇的态度改变。文词派“以时文为南曲”;中期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王世贞等《鸣凤记》。⑶诗文:①茶陵派:以李东阳为代表,针对台阁流弊,以声调、格律论诗,提倡以汉唐为法,从文学本体出发。虽然未能完全摆脱台阁习气,却启发了“前七子”复古运动。②“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以复古为旗帜,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③复古思潮消退,诗歌上先后出现了六朝初唐派(杨慎)、中唐派(皇甫汸)、性气诗派(皇甫涍);散文方面,以唐顺之、王慎中、茅坤为代表的唐宋派文人提出以唐宋古文为宗。④“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重新提出以秦汉古文和盛唐诗歌为标准的复古运动,影响在前七子之上。⑤归有光:论文以唐宋为宗,对文坛影响甚大。(三)明代后期⑴诗歌:①徐渭、汤显祖等人的创作与他们关于“情”的论述一致,反对一味模拟强调情感的自由抒发。②公安派(三袁)和竟陵派(钟惺、谭元春):主张以性灵为主,强调诗人个体情绪的抒发。③其他诗派:闽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