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变迁汇编
4小结 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的农牧交错带并非是一种天然的地理现象,如果只是土地、降水和生物体的简单堆积,我们只会看到一条宽窄不一的过渡地带,正是由于人的出现,顺应或忤逆自然的土地利用方式才造就了如斯的农与牧、人与沙交织的奇异景观。中国北方的农牧交错带正是在这样的自然力与文明力作用下发展变迁的。 气候的冷、暖变化决定农牧交错带位置移动的方向,人文社会因素影响农牧交错带位置移动的距离和速度。不同时期气候的冷、暖变化和农牧交错带位置的南北移动呈现正相关。但是气候冷暖变化的幅度和农牧交错带南北移动的距离并未呈现明显的函数关系。气候变化带来的资源配置和环境的改变,直接引发不同民族间的冲突。当两民族分属于不同政权领导下时,这种冲突表现尤为剧烈,多以战争形式解决,此时农牧交错带移动的速度和幅度取决于两种政权的力量对比;当两民族处于同一政权下时,解决的方式相对缓和,农牧交错带移动的距离和速度取决于政府的意向和政策。 如果用大尺度的目光审视地图,就可以发现如今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每一个地方在历史上都曾有过大规模的移民开垦,再加上自然变迁的影响,使这个脆弱的地带像一根被拉得过紧的琴弦,“嘭”地一声断裂之后,就再也难以复原。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曾经的人烟阜盛之地,都化作了滚滚黄沙。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研究环境变迁,有助于科学地、可持续地开发利用这条中国自古以来最重要的自然和人文分界线,保护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 ? 参考文献 [1]赵松乔.察北、察盟及锡盟一个农牧过渡地区经济地理调查[J].地理学报,1953,19(1):43-60 [2]周立三,吴传钧,赵松乔.甘青农牧交错地区农业区划初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3]王静爱,徐霞,刘陪芳.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与人口负荷研究[J].资源科学,1999 [4]李霞. 基于GIS的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时空变化及特征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9 [5]王绍武主编.现代气候学研究进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6]中国羌族网 [7]《明帝国边防史》,指文烽火工作室?吉林文史出版社,2015 THANKS *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变迁及影响因素 CONTANTS 1 定义 2 空间分布 3 历史上的时空变化 4 影响因素 5 小结 定义 1 1 定义 1953年,赵松乔从经济地理专业的角度首次提出“农牧过渡地带”这一概念,他明确指出当时的察北、察盟和锡盟是一个农牧过渡地带。研究区从外长城到己有的集约农业地带向北递变,依次为粗放农业区、定牧区、定牧游牧过渡区,至游牧区,年降水量400 mm左右。 1958年,周立三、吴传钧等将“农牧过渡地带”正式定义为“农牧交错带”,认为中国存在着东西方向过渡的农牧交错带,从而在赵松乔认识的基础上,将农牧交错带的认识由北方延伸到西南地带。 1999年王静爱认为农牧交错带为我国北方东部农业区与北方西部干旱农牧业区的生态过渡带,即年平均降水量大致250 mm-500 mm范围内的半干旱地区。 1 定义 农牧交错带分为狭义与广义两个范畴。狭义的农牧交错带是气候起决定性作用,且易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生态脆弱地带,是年降雨量在200mm-500mm之间,兼具农牧业生产条件的过渡地带。广义农牧交错带指农业与畜牧业景观共存、镶嵌汇合的区域。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主体部分北起大兴安岭西麓呼伦贝尔,向西南延伸,经内蒙古东南、冀北、晋北直至鄂尔多斯、陕北及陇东,是从半干旱区向干旱区过渡的地带。 空间分布 2 2空间分布 2.1中国北方潜在农牧交错带(基于气候指标)的空间分布格局 利用GIS技术,首先对气候因子面域化,即根据研究区内每个观测点气候数据,建立观测数据的点状数据库;然后对点状数据进行空间插值分析,得到空间趋势面栅格图形数据。在此基础上,应用栅格数据的叠置分析功能,获得中国北方潜在农牧交错带地理分布图。 利用ArcGIS建立三个评价指标的空间数据库,运用空间叠置分析,选择降水量300~450mm、降水年变率15~30%、干燥度为1.2~2.0的区域,实现中国北方潜在农牧交错带的可视化表达。 中国北方潜在农牧交错带地理分布图 2空间分布 2.2中国北方实际农牧交错带(基于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格局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是在人类不断利用自然资源、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 1994年吴传钧等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比例作为划分农牧交错带的标准,提出在降水量300~600 mm范围内,耕地、草地、林地的面积比例为1:0.5:1.5的区域为农牧交错带。 中国北方实际农牧交错带地理分布图 中国北方主要半农半牧县分布图 历史上的时空变化 3 3历史上的时空变化 自公元前5世纪至今,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分布位置不断发生变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