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广东近代名医陈伯坛生平及着作考share.pdf
广东近代名医陈伯坛生平及著作考
黄奕蕾1 ,彭文杰2 ,刘小斌3 ,黄仰模3
(1.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广东广州510405; 2. 新会市人民医
院,广东新会529100;3.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510405)
陈伯坛(1863 - 1938) ,男,广东新会外海乡(今属江门市郊区)人,名
文炜,字英畦,俗称“陈大剂”,是清末民初岭南著名的中医伤寒学派
宗师,广东近代四大名医之一。
1 陈伯坛的生平
陈伯坛家世清贫,得族亲资助入学。自幼禀赋独厚,刻苦好学不倦,少
年随乡先辈贡生陈维泰学六经,习阴阳五行、四诊八纲,熟读经史义理,
精通《周易》,尤笃好医学。21岁中秀才, 22岁悬壶问世, 31岁即光
绪20年( 1894年)中甲午科第7名举人,甲午举孝廉,两广提学汪鸣銮
特选拔他为第7名亚元。其后不求仕进,潜心研究名医张仲景的《伤寒
杂病论》,在广州书坊街设馆行医,医学相长,门庭若市,声名远播。
1905年受聘于广州陆军医学堂,任中国医学总教习,并在广州旧学院
署前设中医夜学馆, 自任馆主任,培养中医人才。1930年,因医馆需拆
迁辟马路,乃举家迁往香港, 设医寓于文咸东街文华里,继续行医济
世,挽救不少垂危病人,并在香港开办“伯坛中医学校”,任校长,深得
群众称誉。陈为清末民初著名学者、词家,与易巨荪、黎庇留、谭星
缘被誉为广东四大名医。礼部侍朗朱祖谋赠联曰:“知君一身皆是胆,
与人著手便成春”。陈氏虽为名医数十年,但在乡无置业,在港无物产,
民国27年( 1938年) 5月29日在香港病逝,享年76岁。
2 精通方术以活人
古人说,凡欲为医者,当发三大愿:一愿必精通方术以活人;二愿将独
到经验以授徒;三愿有医学名著以传世。陈伯坛先生,便达到此三愿。
陈伯坛虽于光绪20 年( 1894年)中甲午科第七名举人,被两广提学汪
鸣銮特选拔为第七名亚元,但他不醉心仕途,为人恬澹为怀,不务名利,
以继承长沙之学,济世活人为己志,专心致力于医学。陈伯坛运用张仲
景的理论,救活了不少急、危、奇、顽等症的病人,声名渐起。清光绪
25年(1899年)在广州广府学院前(大马站)正式设馆,挂牌行医,实行
“富者多取而不伤,贫者减免而受惠”的宗旨,门诊只收诊金2毫钱。
因医术精通,每日求诊者逾百。时两广总督谭钟麟患失眠症,屡医不愈,
陈以大剂量桂枝汤使谭服后病愈,一时名声大噪。光绪31年间,两广总
督岑春煊的母亲和儿子病重,均得陈施医治愈。仅五六年,享有盛名,
誉满羊城,不少医者对他执弟子礼。陈对传统中医的规例有所突破,
见病知源,擅长用大剂量,对病人大胆对症下药,其用药剂量多至1剂
有三四斤(1500~2000g) ,故被称为“陈大剂”。有广东四大名医之
一和广东四大怪医之一的称誉。因陈治病收效神速,远近驰名,甚为群
众推崇,有不少港、澳病者登门求医。1924年,陈携眷赴香港定居,在
中环文咸东街铺设“陈伯坛寓”,挂牌行医。诊金收港币1元,出诊增
加10倍。其行医宗旨有所改变,但依然门庭若市,求医者众多。在此期
间,香港一度痘疹流行,西医认为痘疹是疮科一类,要从外治,一见灌
浆,即加洗刷,以此十不一生。而经陈氏用中药内服(尤喜用膨鱼腮)
救治者,多所存活,由是名噪香江。
3 陈伯坛的中医教育活动
清光绪31年(1905年) ,两广总督岑春煊创办两广陆军军医学堂(后称
广东陆军军医学堂) ,礼聘陈任中医总教习、中医主任。后来其弟子
鞠日华、程祖培发起创办“广州中医夜学馆”于广州芳草街,陈兼任
该馆主任,学员45人,多为执业中医师。陈日间应诊,晚间授伤寒课,
有时还到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讲课。移居香港后,陈独资创办了“伯
坛中医专科学校”,扶掖后进,从游弟子甚众,可谓桃李满门。三四十
年来,培育中医人材千百计,其中成为医界名流的有在港业医的陈甘
棠、陈遂初、陈仿周、陈柳一、陈鉴人、陈子石、陈习之、陈瑞甫、
陈昆华(女儿) 、陈万驹(儿子)等;在广州业医的有程祖培(广东省名
老中医) 、钟耀奎(广州中医学院教授) 、鞠日华(广州医学卫生社发
起人) 、区砺(广东中医专伤寒科教师)等;在江门业医的有赵景明、
陈仲明等[ 1 ]。
4 陈伯坛的著述
4. 1 著述特点 陈治学精勤,博览历代医书,把仲景学说融会贯通,
自成一家之言,一边行医;一边著述。计有《读过〈伤寒论〉》、《读
过〈金匮卷十九〉》、《麻痘蠡言》、《伤寒门径》等4部专著,对中
医伤寒理论的形成颇有影响。陈专师张仲景,对历代医书多有阅览,
而反本穷源,集中精力于《伤寒论》、《金匮要略》,深得张仲景的《伤
寒论》要旨,旁及各家,且不固守旧说,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