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提升学生的非智力因素.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节提升学生的非智力因素.doc

第六节提升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新课程强调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培养,现代教育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归属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相对于智力因素而言的。一般认为智力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六个方面。非智力因素是指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并产生影响个性心理的因素,如理想、动机、兴趣、态度、责任感、荣誉感、自信心、好胜心、独立性、毅力、自制力、协作精神等。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学习到何种程度,往往不只是由智力因素来决定的,而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决定的。非智力因素是认识活动的动力系统,并以其整体的相互渗透来影响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促进学生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 案例展现 情形1:“路边男孩”的启示 一日中午放学,一位教师看见胡同口的石蹲上坐着一个男孩正在低头看书,他叫了男孩几声,男孩只顾看书没听见,他骑车而过。当他吃过午饭返回学校时,男孩还津津有味地捧着那本《儿童智力大全》看个不停,几乎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竟忘了回家吃饭。后来教师从邻居那里知道,这个孩子在班级里是颇有名气的数学小明星。经常以独特的解题思路、敏捷的思维方法,受到同学们的认可和教师的赞许。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了他智力的发展,连续两次参加区数学竞赛,均获一等奖。 情形2:一位数学教师的亲身经历 这位教师在新学期开始接了一个新班——小学五年级。据原数学教师介绍,该班学生比较懒散,有的连作业都不愿意写。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学习兴趣。虽然新接班工作很复杂,但教师认为最根本的工作还是诱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学习好数学的前提。 于是,他这样开始了新接班的第一课。 9月1日,同学们走进教室,看到了黑板上画满了不同形状的几何图形。教师随即向同学们提出了各种有趣的问题:“你认识我吗?”“可别小看它——1。”“我是伟大的0。”“你知道阿基米德检验金冠的故事吗?”“数学家索非愿意做你的朋友。”……讲台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立体模型,方方的正方体,圆圆的玻璃球,有棱有角的长方体,胖胖的圆柱,尖尖的圆锥……教室的四周挂满了红红绿绿的纸条:“数学迷宫”“1+2+3+……+100=?”“你能把字母变成数字吗?”……真是琳琅满目,目不暇接。 课堂上,学生们亲眼见到了数学中包含着这么多丰富而有趣的内容,从而诱发了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两年后,在同学们毕业的前夕,教师又做了这样一个调查:在所学学科中第一喜欢数学的人占90%,其中多数同学正是从9月1日那节新课开始后重新认识了数学,开始喜欢上了数学。很多同学在座谈会上说出了肺腑之言:“过去我提起数学就头疼,就是从那节数学课开始,我对数学课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一种新鲜感、好奇感促使我去学习。”就连提起数学就头疼的××同学,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向同学们讲述着他自己从不写作业到乐于学习的历程。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最终促使他以95分的数学成绩考入了中学。 案例评析 情形1讲述了一个数学小明星痴迷于读书的小故事。也正是由于他的这种痴迷,使他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上小有成就,成为数学“尖子”。可见,青少年的成才与兴趣的形成和他们乐于钻研是分不开的。兴趣作为非智力因素形成了他的学习动力,吸引着他去从事数学研究活动,使他去摸索,去追求。反过来,促进了他浓厚的兴趣。因而,兴趣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心理因素。 情形2是教师把一个数学学习懒散的班转化成为一个乐于从事数学活动的集体的真实故事。这位教师认为:“诱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是学习好数学的前提。” 兴趣是人们对一定事物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表现为一个人力求接触、研究和认识某种事物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认识的欲望,是学习的直接动力,也是自觉能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智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让我们来看看这位教师是怎样利用第一堂课来引发“兴趣动因”的。首先,教师以趣味吸引人,使人愉快。学生们走进教室,没有教师约束性的“训话”,看到的却是满黑板的图形,听到的是教师诙谐幽默的话语,感受到的是:这个老师很有趣,数学问题很有趣!其次,教师以新颖独特的形式,启迪学生的思维。问题新颖,学生听到了以前数学课上没有听到的问题。“可别小看它——1。”“我是伟大的0!”“你知道阿基米德检验金冠的故事吗?”“数学家索非愿意做你的朋友。”……布置新颖,讲台上堆放的立体模型到教室四周挂着的红红绿绿的纸条,这些异于往常的形式,把学生紧紧地吸引住,并乐于参与到活动之中。最后,让我们折服的是这位教师抓住了“小学生的好奇心”这一重要的心理特征,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好奇,即对所发生的事

文档评论(0)

tangtianbao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