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乐宫调流变与乐器运用论文.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燕乐宫调流变与乐器运用论文.doc

  燕乐宫调流变与乐器运用论文 摘 要:隋唐燕乐28调的流变与唐重琵琶,宋元重筚篥和短笛(梆笛),明重长笛(曲笛)有着直接的关连。隋初郑译与外来苏祗婆乐调对应,琵琶上是运用“齐均编次”模式。但由于后来琵琶定弦变化与强调调式主音的缘故,致使唐代产生了同主音转调,改用“齐调编次”模式。到了宋以后又因重筚篥和短笛,逐渐过渡为以运用一种调性为主,同时体现诸调式的模式。这样原琵琶上众多乐调以相同“杀声”方式不断进行归并。但笛上残存调名与翻调常用四宮并不相合.freeli=d1,bB调(宮,黄钟); sol=d1,G调(羽,南吕);la=d1,F调(徵,林钟)。最易转调的是子空弦作林钟(徵)、太簇(商)、南吕(羽)音,作姑洗音(角)音阶中弦缺宮音,作黄钟音(宮)子弦缺变徵音。这种转调模式的特点就是调(性)名与调首声名正好是两两相反的:作宮所得角调性,作角所得宮调性,作羽所得徵调性,作徵所得羽调性,只有作商者不变仍为商调性。这种现象在后来的《乐府杂录》中也并未能把握,故只能以语言的“平、上、去、入”来区分。实际上这种区分仍是代表调首的声名,因而并未有什么实际的意义。而同主音转调经笔者研究,要用全这28个调至少要在相差大二度的两种调弦法上才有可能。因此,笔者把相差大二度调的高式称为“越调调弦法”; 低式称为“双调调弦法”,这是根据日本留存唐代的五种六式定弦法而得出的。这里,主要是指子、中两弦的高度,它并不一定约束老、缠弦上的定弦变化。除此之外,据[日]林谦三的研究,认为“唐代有一个时期(武后与玄宗之间或玄宗末与中唐之间)琵琶定弦有了重大改变”,[10]这就是放低弦音四度来定弦。这样,各调运用的情况又有变化,这些都是基于乐器实际的定弦音位反映出来的。这样,同一调常有几种位置,下面列表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唐会要》记载天宝十三载(754)的曲名及改诸乐名中,凡有时号名的10调就是运用(1)式的。正如丘琼荪所说的:“照琵琶原产地阿拉伯人对于柱的称呼法,可知将四弦柱严格分给四指,指各专司一柱,不相逾越。据说,起先没有中指一柱,这是后来所加的;在调弦法中尚可约略见到一些痕迹,即凡中指一柱,尽是清声,惟黄钟调调弦法为一变徵声,然而此声不用。小指也多用清声,仅次于中指,无名指最空闲,几乎尽是闰律。”[11]在(1)式上,除了三相及中弦四相重复子空弦音外,其他七音位置都可用。其中二相外的5个调名也正是燕乐调传到日本后,成为日本雅乐十二律名中主要的5个律名(与南吕宫同音位的黄钟调表中未标出)。虽然(1)式对于太簇均上的正宫、大石、般涉运用来说,子弦上缺变徵音,但此音可在老、缠弦上弥补(低八度)。因此,笔者估计在唐天宝年间,还没有上表中的(2)式,这(2)式也是现在为了说明问题才添上去的。大概到了武后与玄宗之间(690~741)或玄宗末与中唐之间(741~820),一方面与笛的合乐对应致使定弦调低了四度;另一方面,更可能乐调的增加致使产生出低大二度的调弦法,这样使双调、仙吕宮等乐调运用起来方便,即上表的(3)、(4)式。以上从郑的隋初(568)至唐天宝(754)间,这两种模式的确切转换时间,由于文献记载未详不得而知。据邱琼荪研究,认为“均”调名的订定及正宫之名产生大约在天宝前后,这正是运用同主音转调之始。我们可以透过文献记录有关调名的性质,以及对《敦煌乐谱》、《五弦谱》等古谱的解译,可以肯定754年间已是采用了同主音转调模式。④但是,后来又把这种模式称为“七宮四调”则是不正确的。因为在高式或低式的一种调弦法上,是不可能用到所谓七宮的。这样会在同主音转调时空弦出现两个偏音或变音,这是不可想象的,即使在今天也不会用这些音来作同主音转调。之所以产生出这种理论,显然是把上述两种调弦法运用的调性叠加在一起而言的。如果我们撇开纯理论的分析,只要从实际操作上就很容易理解这一点。 总之,笔者认为,以丘氏的“齐均(调性)编次”与“齐调(调式)编次”来替代所谓的“四宮七调”或“七宮四调”比较好。因为“编次”仅说明乐调中调性与调式两种排列方式的不同,而出现“四宮七调”或“七宮四调”,容易给人造成多调性及诸调式运用上的错觉。这是因为调性上达不到七宮,常为三或四宫,调式上又极少用到七调且又不止用四调的缘故。 三 到了宋代以后,由于主奏乐器渐渐转移为吹管乐器的筚篥,乐调的运用必然发生变化。在宋时筚篥被称为“头管”,也就是乐队中的领头乐器,正如琵琶于唐代是领奏乐器那样。据《荆川稗编》载:“头管九孔自下而上,管体中翕然为合字,第一孔四字,第二孔乙字,第三孔上字,第四孔后出勾字,第五孔尺字,第六孔工字,第七孔凡字,第八孔后出六字,第九孔五字。大乐以此先诸乐,谓之头管——自后世以其似呼其名,名之曰觱篥。”[12]首先,筚篥上运用同孔(音)异名法的同主音转调,不像琵琶上有现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