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信,达,雅”在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中的地位.docVIP

浅议“信,达,雅”在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中的地位.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议“信,达,雅”在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中的地位.doc

浅议“信,达,雅”在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中的地位   Discussion on the Role of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in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in China   Du Xiaojun   (Weinan Teachers 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      摘要:文章简要回顾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并且分析了各个时期翻译大家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从而得出“信、达、雅”三字是对中国古代翻译理论的全面概括和总结,这三个字也是中国传统译论的精华之所在。   Abstract: This paper has reviewed the history of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in China, and analyzed the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made by the great translators in the different periods. It concludes that the translation principle of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is the most comprehensive summariza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y in China, and these three words are the essence of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y.   关键词:翻译理论 “信、达、雅” 直译 意译   Key words: translation theory;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literal translation;free translation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9-0224-02   0引言   众所周知,理论起源于实践。人类的任何社会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都必将随之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理论,而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翻译活动也不例外,当然,刚开始的翻译理论是极简单的、极粗浅的。我国古代的翻译理论史一般从三国时说起,当时由于佛经翻译事业已经相当兴盛,所以有关翻译的论述已经相当多。从三国时期直到晚清民初,我国出现过不少优秀的翻译家,翻译工作者,当然他们也积累了很多翻译理论,但每个人的翻译理论或翻译思想都被后人认为是有瑕疵的,有其片面性。严复在1898年提出的“信、达、雅”三字翻译标准,这个翻译理论的提出继往开来,言简意赅,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梁启超说“近人严复,标信、达、雅三义,可谓之言。”(《佛典之翻译》)郁达夫甚至说:“信、达、雅的三字,是翻译界的金科玉律,尽人皆知。”(《读了??生的译诗而论及于翻译》)由此可见,严复“信、达、雅”的译论标准有着极其高的地位及实践意义,可以说是对中国古代译学理论的总结,是中国古代译学理论的精华浓缩。但“信、达、雅”译论标准的提出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扎根于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和文学理论的深厚土壤之中的,这一切从我国古代的译论发展史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1东汉至宋:佛经翻译理论的发展   在三国时期,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提出了“因循本旨,不加文饰”的译经理论。有人认为,支谦此序“可以算是最初的直译说了”(罗根泽语),而且此序在我国译论史上具有开篇意义。东晋?前秦时高僧道安在译论上的贡献也是杰出的,他涉及译论的佛经序文较多,最著名的是提出“五失本”、“三不易”之说,道安的意思是: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他认为翻译的目的正是因为人们不通异域之言,因而需要译者传达,使其通而晓之。因此,他说明自己无意轻率指责译经大匠。不过,他还是巧用了《庄子》中的典故,批评支谦等人是“斫凿之巧者”,七窍成而混沌死矣。这是因为他主张翻译必须力求合乎原文愿意,“唯惧失实”。他坚决反对削胡适秦,饰文灭质,求巧而失旨。后秦时期又有一位译经大师出现,他就是鸠摩罗什,从所见的零星译论和一些他的译作来看,鸠摩罗什是比较倾向于意译的。如前所述,道安是主张直译的,而罗什则倾向于意译。东晋高僧慧远对这两家的翻译主张都比较了解,而在这两种互有?I格的译论之间,提出了自己主张“厥中”的见解。梁启超指出: “此全属调和论调,亦两派对抗后时代之要求也。”(《翻译文学与佛经》)至此,我国古代佛经翻译理论中的“文”“质”之争,可以视作暂告一个段落了。“文”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