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构造组合与板块构造.ppt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岩石构造组合与板块构造

八)大陆裂谷岩石组合 早期岩浆岩富碱、富不相容元素,随着裂谷的发展,碱度及富集程度逐渐降低,最后可达MORB(洋脊)。 常出现双峰式岩浆岩组合。 岩石呈对称分布:两侧老、富碱;中央新、贫碱。 板内构造环境:大洋裂谷(即洋岛OI)、大陆裂谷(CR) 双峰式火山岩和侵入岩。其中玄武岩以碱性玄武岩类(包括碱性ol、玄武岩、碧玄岩及霞石岩)为主,亦有拉斑玄武岩、粗面岩(正长岩)和流纹岩(花岗岩)中有过碱性成员,粗面岩(正长岩)类总是有明显的负En异常区别于造山带的同一岩类无负Eu异常的特征。 过碱性花岗岩和碱性花岗岩类,以无共生的CAγ区别于后造山环境。 OIB更富集Nb、Ta,显示正异常,CRB显示陆壳污染特征 九)稳定的克拉通或地台环境岩浆岩组合 金伯利岩(Kimb)、钾镁煌斑岩、碳酸岩; 大陆溢流玄武岩及其相应的层状基性侵入体; 环斑花岗岩(狭义花岗岩)、斜长岩和钾质–超钾质火山岩类的共生组合。 大陆边缘:位于大陆与大洋盆地的边界线靠大陆一侧。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及海沟等海底地貌(构造单元),平行于大陆-大洋边界线延伸千余至万余公里,宽几十至几百公里地带。 被动大陆边缘:又称大西洋型大陆边缘。由于大洋岩石圈的扩张而造成的由拉伸断裂所控制的宽阔的大陆边缘,由大陆架﹑大陆坡和陆基所构成,无海沟发育,邻接的大陆和洋盆属同一板块。如大西洋西侧﹑印度洋西北侧﹑澳大利亚周围﹑南极洲周围,白令海阿拉斯加大陆边缘﹑鄂霍茨克海的西伯利亚大陆边缘﹑日本海的西伯利亚和朝鲜大陆边缘﹑东海和南海的中国大陆边缘 补充一:大陆边缘概念 活动大陆边缘:又称称太平洋型大陆边缘、主动大陆边缘、汇聚大陆边缘等。洋陆汇聚、大洋板块向毗邻大陆板块之下俯冲消减形成的强烈活动(地震和火山活动—火山弧)的大陆边缘,与被动大陆边缘位于漂移着的大陆的后缘相反,活动大陆边缘是漂移大陆前缘。从洋到陆,包括海沟、弧沟间隙(非火山外弧和弧前盆地)、火山弧和弧后盆地等构造单元。 若火山弧是叠加在大陆边缘之上,像南美洲安第斯山的情况—陆缘弧(大陆边缘弧); 若位于大洋内—岛弧,如琉球弧、菲律宾弧等。 岛弧与陆缘弧的区别在于它与大陆之间是否隔着弧后盆地 * * The boundary between layers 3 and 4 is, broadly speaking, the Moho Upper portion of layer 4 is thought to be layered, and of cumulate origin (olivine and pyroxenes sink to the bottom of the axial magma chamber) Below this is the original, unlayered, residual mantle material Exactly what is the crust/mantle boundary? 1) Top of the original mantle 2) Mafic/ultramafic transition (top of the added ultramafic cumulates) Is the mantle defined by petrogenesis or by composition? A number of authors distinguish a seismic Moho from a petrological Moho * Recent seismic work has failed to detect any chambers of this size at ridges, thus causing a fundamental shift away from this traditional view of axial magma chambers as large, steady-state, predominantly molten bodies of extended duration Combines the magma chamber geometry proposed by Sinton and Detrick (1992) with the broad zone of volcanic activity noted by Perfit et al. (1994) Completely liquid body is a thin (tens to hundreds of meters thick) and narrow ( 2 km wide) sill-like lens 1-2 km beneath the seafloor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