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阳明“心外无物”论
王阳明“心外无物”论 作者:陈立胜 中原文化研究 2015年07期 中图分类号:B2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669(2015)01-0034-09 “心外无物”命题非王阳明所首倡,释延寿《宗镜录》(卷八十二)曰:“《首楞严经钞》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者,心外无物,物即是心。但心离分别为正智,正智即是般若,周遍法界,无有障碍。”[1]1281“为物所转”之心乃被境所迷(所谓“迷己为物”),是“分别心”,而非“本心”。显然,延寿讲“心外无物,物即是心”乃是要说明迷时逐物,悟时转物之禅理。在儒学中,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乃至“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己分内事是宇宙内事”,实已蕴含“心外无物”之义。王阳明讲“心外无物”多从“格物”角度切入,格物是“体究应感之实事”,而非如朱子所训“穷至物理之谓”[2]297。以此视角看《传习录》“岩中花树”章,则“看花”之行为方为“一物”。兹从“物与事”“花树与看花”“关照与观看”“感应之心”四个方面证之。 一、“物”与“事” “心外无物”,“物”在这里实际上就是“事”,牟宗三先生称为“行动物”。这种用法也不是始自阳明,如程伊川就明确说:“物即事也,凡事上穷极其理,则无不通。”[3]143朱子《大学章句》释“格物”时亦说:“格,至也;物,犹事也。” 阳明论学,基本上把“物”当作是“事”的同义词而较少加以分别。如“心外无物。如吾心发一念孝亲,即孝亲便是物”[4]83:109(本文所引《传习录》是陈荣捷《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之简称,台湾学生书局2006年版。参考文献序号后数码,点号“:”前为书中条目编号,后为书中页码。下同)。显然,“孝亲”这一“物”是典型的道德行动,这跟“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4]3:30这段文字中的“事父”“事君”之“事”全然同义。 在以下四段文字,阳明明确地将“物”训为“事”: “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尽性。”……爱曰,“昨闻先生之教。亦影影见得功夫须是如此。今闻此说,益无可疑。爱昨晓思,格物的物字,即是事字。皆从心上说。”先生曰,“然。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4]6:37 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其虚灵明觉之良知应感而动者谓之意。有知而后有意。无知则无意矣。知非意之体乎?意之所用,必有其物。物即事也。如意用于事亲,即事亲为一物。意用于治民,即治民为一物。意用于读书,即读书为一物。意用于听讼,即听讼为一物。凡意之所用,无有无物者。有是意,即有是物。无是意,即无是物。物非意之用乎?[4]137:176~177 九川疑曰,“物在外。如何与身心意知是一件?”先生曰,“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视听言动?心欲视听言动,无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故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但指其充塞处言之谓之身。指其主宰处言之谓之心。指心之发动处谓之意。指意之灵明处谓之知。指意之涉着处谓之物。只是一件。意未有悬空的,必着事物。故欲诚意,则随意所在某事而格之。去其人欲,而归于天理。则良知之在此事者无蔽而得致矣。此便是诚意的功夫。”[4]201:282 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之所在之事谓之物。[5]972 知者,良知也,天然而有,即至善也。物者,良知所知之事也。格者,格其不正以归于正也。[6]606~1607前三段文字分别出自《传习录》上、中、下卷,第四段文字出自晚年“教典”《大学问》,第五段文字则是出自《遗言录》。这五段文字可以说反映了王阳明不同时期对“物”之用法:“物”均是从“心”上说,心感于物而有知,知之发用、发动是谓“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心—知—意—物”实即是在某一处境下,相应之行动(事)的完整实现过程。阳明对这个行动过程之描述,始终着眼于行动者之心理过程,所谓“皆从心上说”是也。 但在阳明文字中亦偶见对“事”与“物”作出了明确区别之说法: 直问,“物有本末一条,旧说似与先生不合。”先生曰,“譬如二树在此,一树有一树之本末。岂有以一树为本,一树为末之理?明德亲民,总是一物,只是一个工夫。才二之,明德便是空虚,亲民便是袭取矣。物有本末云者,乃指定一物而言。如实有孝亲之心,而后有孝亲之仪文节目。事有终始云者,亦以实心为始,实行为终。故必始焉有孝亲之心,而终焉则有孝亲之仪文节目。事长,事君,无不皆然。自意之所著谓之物,自物之所为谓之事。物者事之物,事者物之事也。一而已矣。”[4]27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