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资治通鉴》.docx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如何阅读《资治通鉴》概要

如何阅读《资治通鉴》?在谈「如何读《资治通鉴》」之前,我们似乎还要问一个更基本的问题,就是一般人,不是专攻历史的历史系学生,需要读《资治通鉴》吗?我只能简单地说,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读《资治通鉴》,但对于知识分子,也就是所谓的「读书人」,《资治通鉴》还是有一读的价值,因为读了它,可以知道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可以提升见识、扩大心胸,可对人世的事物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我们都知道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用了十九年的时间,得到了杰出的历史家刘邠、刘恕、范祖禹的协助,并且在政府全力支持之下完成的。在这部大书完成之前,人们的历史之事大都是不完整的,因为十七史不是大多数读书人的家庭所有的,当时人最熟悉的历史大概都是来自两汉书和两唐书。《资治通鉴》的编写目的,尽管是给皇帝或大臣作为治理天下得借鉴与参考,但是,它无疑也提供了读书人从战国时代到五代结束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完整的认识。对于宋人来说,这是历史知识的最主要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历史知识的全部,因为战国以前的时代记载于春秋和尚书,呈现出来的是三代先王之治的理想世界,这和充满权力角逐,尔虞我诈的现实世界大相径庭。就是对我们来说,《通鉴》中包含了中国历史中秦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五代三个非常重要的段落,可以说是我们今天历史知识中的骨干部分。一个对于汉朝或唐朝历史所知甚少的人,总不能自称是够格的知识分子吧。当然,你可以说,不错,今天任何一个中国的读书人,都应该知道汉朝和唐朝的历史,但那不一定要念《资治通鉴》啊!我们可以念现代历史学家写的汉代史或唐代史,甚至我们在中学的历史以及大学的中国通史课都已经读过了,都知道得不少了,可是不要念这部古文写的、难念的《通鉴》了。我们的回答是,中国历史课本里的汉代与唐代,不是内容太少而且又很刻板,就是背得很熟也不能说是对这两个时代有什么了解,大学里的通史老师也许介绍过一些现代历史学者写的,有关汉、唐的文章,那固然是可以对于这两个时代有点了解,不过你还是可以读点《资治通鉴》,因为读《通鉴》的了解和读现代学者的文章的了解很不相同,这是两种不同的阅读经验。读现代学者写的文章,主要是接受,接受学者的论旨和分析,其间也可以欣赏十分细密严谨的考证和推论过程,但读者可以想象的空间就十分有限了。读《通鉴》,或者说读传统的历史著作就很不一样,书中只是一些叙述,叙述事情的经过,人物的表现以及各种的意见,撰者有时也会发表一点议论,但总是很小的一部分,读这种叙述的文字,要靠读者自己去归纳出一些看法,读者不能只是接受,同时还得下点功夫,驰情地去想象一番。梁任公就很强调这种读中国古书的好处。他是这样说的:中国书没有整理过,十分难读,这是人人公认的。但会做学问的人,觉得趣味就在这一点,吃现成饭,是最没有意思的事,是最没有出息的人才喜欢的。一种问题,被别人做完了,四平八正地编成教科书样子给我读,读去自然是毫不费力,但从这不费力上头结果,便令我的心思不细致、不刻入。喜欢读这类书的人,久而久之,会把自己创作的才能汩没哩。在纽约芝加哥笔直的马路、崭新的洋房里舒舒服服混一世,这个人一定是过的毫无意味的平庸生活。若要过有意味的生活,须是哥伦布初到美洲时。中国学问界,是千年未开的矿穴,矿苗异常丰富,但非我们亲自绞脑筋绞汗水,却开不出来。翻过来看,只要你绞一分脑筋一分汗水,当然还你一分成绩,所以有趣。(〈治国学杂志〉,《饮冰室专集》(五),台湾中华书局)读《通鉴》就可以得到梁任公说的好处与趣味。《资治通鉴》是一部两百九十四卷的煌煌巨著,放在书架上也是长长的一排。我们应该怎么读才能得到梁任公所说的好处与趣味呢?以我个人的阅读经验,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供各位参考。第一是虚心。我觉得每一个读书人再面对历经千百年时间严峻考验而存留下来的古典经籍的时候,总应该抱持一颗虔诚敬仰的心,承认自己是刚刚起步的小学生,愿意努力地学习,以追求自己的长进。我们不只是面对两司马的《史记》、《通鉴》是如此,面对庄子、杜甫,甚至面对柏拉图、莎士比亚也应该如此。目前,有些人以为现在是有史以来政治最进步,经济最繁荣的时代,一提到古代的著作就摆出一副不屑的样子,左一句专制,右一句父权,好像一文不值似的。我觉得这种态度很不好,如果它只是显露个人的浅薄那还是小事;流传开来,被社会的青年学生普遍接受就是大事了,因为这种态度必然会阻绝了文化的承续,造成了一些断裂,致使今天的文化成为无源之水,无法进一步的开展,遑论发扬光大了。但是,我说的虚心不只是一种尊敬的态度,并且还是一种方法,一种读书的方法。读书首须虚心,是朱子一再强调的。钱宾四先生有一篇文章〈朱子读书法〉(《学篇》,三民书局)对朱子谈到的读书方法作了很精辟的阐释,我就根据这篇文章的论点作些说明。第一条选在文章中的朱子的话是:或曰:读书须是有精力,至之日,亦须是聪明。曰:虽是聪明,亦须是静,方运得精神。盖静则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