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FDM系统仿真和其信道和加噪声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COFDM系统仿真COFDM系统组成原理;在MATLAB软件中simulink平台对COFDM进行建模仿真并分析实验结果;对信道模块进行分析并分析加噪声对信噪的影响以及改进方案。 关于COFDM COFDM(Coded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基于编码正交频分复用),是一种多载波数字调制技术,采用正交的个子载波来并行传输数据,从而使每个子载波上的数据速率降到原来的,因而可以有效地克服多径衰落。虽然 OFDM 的概念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但是直到最近随着多媒体业务的发展,它才被人们认识到是一种实现高速双向无线数据通信的优良方法,目前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COFDM 是将高速串行数据分成成百上千路并行数据,并分别对不同的载频进行调制,这种并行传输体制大大扩展了符号的脉冲宽度,提高了抗多径衰落的性能。同时,在传统的频分复用方法中,各子载波之间的频谱互不重叠,频谱利用率较低。采用 COFDM 技术,一个 COFDM 符号之内包括多个经过调制的子载波的合成信号,每个子载波在频谱上相互重叠,这些频谱在整个符号周期内满足正交性,因而在接收端可以保证无失真恢复,从而大大提高频谱利用率。 用表示子信道的个数,表示 OFDM 符号的宽度,()是分配给每个子信道的数据符号,是第个子载波的载波频率,则从开始的 COFDM 符号可以表示为 式中,,。然而在实际仿真时,通常采用复等效基带信号来描述 COFDM 的输出信号 一个完整的OFDM系统原理如图1所示。OFDM的基本思想是将串行数据,并行地调制在多个正交的子载波上,这样可以降低每个子载波的码元速率,增大码元的符号周期,提高系统的抗衰落和干扰能力,同时由于每个子载波的正交性,大大提高了频谱的利用率,所以非常适合移动场合中的高速传输。 在发送端,输入的高比特流通过调制映射产生调制信号,经过串并转换变成N条并行的低速子数据流,每N个并行数据构成一个OFDM符号。插入导频信号后经快速傅里叶反变换(IFFT)对每个OFDM符号的N个数据进行调制,变成时域信号为:   接收端将接收的信号进行处理,完成定时同步和载波同步。经A/D转换,串并转换后的信号可表示为:   yGI(n)=xGI(n)*h(n)+z(n)+w(n)(3)   然后,在除去CP后进行FFT解调,同时进行信道估计(依据插入的导频信号),接着将信道估计值和FFT解调值一同送入检测器进行相干检测,检测出每个子载波上的信息符号,最后通过反映射及信道译码恢复出原始比特流。除去循环前缀(CP)经FFT变换后的信号可表示为: 式中:H(m)为信道h(n)的傅里叶转换;Z(m)为符号间干扰和载波间干扰z(n)的傅里叶变换;W(m)是加性高斯白噪声w(n)的傅里叶变换。离散反傅里叶变换(IDFT)或快速反傅里叶变换(IFFT)实现的OFDM系统,所示。 从OFDM系统的实现模型可以看出,输入已经过调制的复信号经过串/并变换后,进行IDFT或IFFT和并/串变换,然后插入保护间隔,再经过数/模变换后形成OFDM调制后的信号s(t)。该信号经过信道后,接收到的信号r(t)经过模/数变换,去掉保护间隔,以恢复子载波之间的正交性,再经过串/并变换和DFT或FFT后,恢复出OFDM的调制信号,再经过并/串变换后还原出输入符号。COFDM是OFDM与信道编码技术的结合, COFDM系统收发链路框图 由上图可以看出,整个系统的流程为:产生二进制数据 → 经过 RS 编码 → QPSK调制 → COFDM 系统基带信号调制并加入循环前缀 → 插入保护间隔 → 并/ 串变换 → 多径瑞利衰落信道 → 高斯信道 → 串/ 并变换 → 删除保护间隔 → COFDM 系统基带信号解调并删除循环前缀 → 进行信道估计 → 进行信道补偿 → 0删除 → QPSK解调→ RS 译码 →误码率计算。 为此,可用MATLAB中simulink对此系统进行建模,其系统模型如下: 其各部分组成以及进行实验操作设置参数如下: Probability of a zero: [0.5] Initial seed: 9364248 Sample time: 16e-5 / 44 / 2 Sample per frame: 44 N: 15 K:11 Output buffer size: 60 QPSK Mapping 内部结构图 Input type: Bit Constellation ordering: Gray Phase offset: pi / 4 Gain: 1 / 0.75 Training 内部结构图 Generator polynomial: [1 0 0 0 0 1 1] Ini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05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