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郭店楚简中子思著述考》(中)论文.doc
《郭店楚简中子思著述考》(中)论文
第二节:“德之行”
在《五行》的一开篇子思就以“型与内”与“不型与内”来区分“德之行”和“行”。对于“内”乃是指“心”,学界并无异议。然而对于“型于内”和“不型于内”,学者理解不一。1
此章明确指出“仁”、“义”、“礼”、“智”、“圣”不型于内,就是“行”,型于内,才是“德之行”。郭齐勇先生认为“型于内”和“不型于内”是“就天道而言”的,“这些形而上的天道,只有被人觉悟.freelboosilk.org网上首发栏。庞朴:《三重道德论》,.bamboosilk.org网上首发栏;梁涛:《简帛〈五行〉新探——兼论〈五行〉在思想史中的地位》,.bamboosilk.org网上首发栏;黄俊杰:《孟子后学对身心关系的看法-以马王堆汉墓帛书〈五行篇〉为中心》,《孟子思想史论》卷一,东大图书公司1991年10月版,第75页;杨儒宾:《德之行与德之气——帛书〈五行篇〉、〈德圣篇〉论道德、心性与形体的关系》,收入于锺彩君主编:《中国文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论文集》,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2年,第417—448页。
2郭齐勇:《郭店儒家简与孟子心性论》,《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第25页。
3梁涛:《简帛〈五行〉新探——兼论〈五行〉在思想史中的地位》,.bamboosilk.org网上首发栏。
4参张光直:《美术·神话与祭祀》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5藏克和:《汉字单位观念史考述》,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第207页。
6多数文字学家认为此“目”乃是“眼睛”的象形,将它隶定为“直”,认为“直”的造文初义为“举目正视”,但斯维至先生认为“德”字之“目不是象目(眼睛)之形,而是象种子之形”,并在《说文》的目部中找到例证。斯维至:《关于德字的形义问题——答何新同志》,《人文杂志》1983年第6期。对于“德”最初与图腾(祖先)崇拜有关的考述可见:李玄伯《中国古代社会新研》1948年版,第184页,斯维至:《说德》《人文杂志》1986第二期。巴新生:《试论先秦德的起源与流变》,《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三期。
7如:“甲午卜,王贞,我有德于大乙翌乙未(《英》一八六七),甲骨文“德”无“心”符。郭沫若在《青铜时代》中的《先秦天道观之进展》中认为“卜辞和殷人的彝铭中没有德字,而在周代彝器中才明白有德字出现”。但对于此说异议甚多。大部分学者认为“德”在甲骨文中已出现。
8益卦九五“有孚惠我德”,讼卦六三“食旧德”,恒卦九三“不恒其德”,恒卦六九“恒其德贞”
9王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2页
10青铜器铭文中“德”字屡见。前多有修饰词,此种用例与《尚书·周书》中的“德”相同。王德培先生指出:“酒德、凶德、暴德、桀德、受德、逸德均无道德义。桀纣之行而称为德表明周初德字只当作一种‘行为’或‘作为’的意思来使用。单一个德字,既可表示善行,也可表示恶行。所以《周书》里德字前面往往加上各种修饰词,多数只作‘行为’解。如‘敬德’不是崇敬道德,而是‘警惕行为”。王德培《书传求实札记(上)》天津师大学报1983年第4期。作者认为金文和《周书》的“德”不能直接解为“行为”,仍当解作祖先祭祀。为了表达祭祀中人之行为的重要性,所以前面多加修饰词。
11刘泽华认为:“周人把德看作君王个人品行,即含有对王的意志行为的某种规范意义,同时又认可了王对德的垄断特权。唯王可以‘以德配天’。参,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思维·从神到人:春秋政治意识的转型》,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日本学者小巷芳彦也指出早期文献及金文中体现的西周之“德”大都与君主政行相关。《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择》第7卷,中华书局1993版。
12在研究中国早期哲学的意象与隐喻时,西方学者艾兰同样指出:“在本喻层面,“德”的意向根植于种子的形象……种子内蕴涵了每一个人的个体与作为家族血统成员的遗传的潜在的展现”。艾兰:《水之道与德之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4页。
13以人文化的“德”义去阐释商周文献中富含神秘气息的“德”,这种做法肇始于孔子,迄今仍被习惯性地沿用着。当我们以“德行”、“德性”、“道德”去观照商周文献中的“德”时,我们会困惑于这种解释的似是而非与含混不清,更重要的是这种解释会遮盖古代历史的真相,似乎传说时代、载籍以来中国就是人文化的德治乐土,以至忘记了一个基本的事实:神秘力量曾如此有力地控制着古代中国的社会、人心。
14杜维明:《论儒学的宗教性——对〈中庸〉的现代诠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8-109页。
15同上,第110页
16《论语》中“天”字凡19见,一是自然之天,二是义理之天,“命”字凡十余见,主要有“命运”、“寿命”、“命令”等涵义。参:葛懋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