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职广播音稿.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在文艺作品中的中国古代社会,物价经常高得惊人,随便在苍蝇馆子里吃个简餐,费用都往往令常人无法承受。 金庸小说中,郭靖第一次见到未来的妻子黄蓉,就花了近 20 两白银吃饭,简直相当于在当代的顶级会所里吃珍稀动物,非常下本。时代稍早的梁山英雄们财力有限,但林冲、武松等人在路边小店吃肉喝酒时,也往往拿出一把碎银子结账,不知店家该如何找零。 这种挥银如土的场景随着电视剧的广泛传播而深入人心,甚至固化了人们对古代人日常货币的想象。事实上,白银成为日常交易货币的历史并不长。无论林冲、武松还是郭靖,都不可能体验电视剧中的生活方式。 从出现货币以后,中国古代长期有“上币”和“下币”的区分,前者用作赏赐、军费等大额支付,后者则供人们日常交易。 先秦《管子》中提到,当时的上币是珠玉,中币是黄金,下币是刀布。秦代则以黄金为上币,半两钱为下币。汉武帝后全国通行五铢钱,上币则有“白金三品”、白鹿皮等。 在唐朝以前,白银作为货币都极其稀少。像电视剧《琅琊榜》中以白银来赈灾和行贿的情节,在该剧所反映的南北朝时期不可能发生。 唐代频繁的内外战争,促使朝廷发掘出新的大额支付手段。除了继承自南北朝的绢帛外,白银也开始有了货币的功能,用来赏赐、进贡和支付军费。不过,此时白银的主要用途仍是制造器皿的原料,而非流通于世的“钱”。 元和年间(9 世纪初),唐宪宗就拿出内库绢布六十九万匹、银五千两来支付军费。从两种货币的比例看,白银此时仍十分稀少。 白银真正成为大行其道的大额支付货币,还要等到商业大兴的两宋时代。 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宋朝和北方国家之间的“岁币”。1005 年宋真宗签下澶渊之盟后,北宋每年要向辽输纳绢二十万匹、白银十万两,白银的比例较唐宪宗时代提高了很多。等到 1141 年宋金《绍兴和议》,南宋向金朝输纳的岁币就变成了白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白银已经成为了和绢帛平起平坐的大额支付货币。 不过,白银在宋朝还远远没有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北宋时期,即使官方全部垄断银矿开采,白银的全国产量也不过二十万两上下,加上定期的巨额外流,国内的白银相当稀少,几十克的购买力便非常之高,无法用于日常消费。一般小额交易用的都是政府铸造的铜制“制钱”,价值比白银低得多。 理论上,北宋时代的一两白银可换一千文制钱,实际银价还经常高至一千五百文到一千八百文,有时甚至涨到两千文。而在武松等人喜爱的那种非法出售牛肉的小饭馆里,吃一顿四斤熟牛肉加十八碗村酒的大餐,饭费也不过五、六百文。如果有人像电视剧里那样,在茶馆里随手掏出五十两的银元宝结账,效果恐怕会像基督山伯爵钱包中的五十万法郎债券一样惊人。 在货币特别稀少的地方,人们连一般的制钱都用不起,而以其他货币替代。如四川人不但长期使用不值钱的铁钱,还率先使用了纸币——在一匹罗需要一百三十斤铁钱的情况下,“交子”这样的纸币显然对大家都很方便。 而南宋朝廷因匆忙南撤,通货带得少,很快也就遇到了四川人的那种困难,便学习其经验,在全国发行纸币“会子”。元代建立后学习南宋,搞单一的纸币政策,严禁白银流通。白银作为大额支付货币的地位受到影响。 但是,由于货币政策混乱,元代不断发生周期性的通货膨胀,所以民间还是要储蓄白银来保值,官方对此也只能时弛时禁。不过,如果张无忌真的在大都用白银请赵敏吃饭,肯定也会遭到群众举报。 明朝初建时沿袭元制搞单一纸币,结果照例通货膨胀,大明宝钞和元代纸币一样沦为废纸。巨商富民权贵每有大额交易,还是离不开金银。 到明英宗时期,朝廷终于承认了白银的现实地位,将其定为国家税收的法定支付手段,米粮都要折算为白银入库,称为“金花银”。到张居正“一条鞭法”改革时,税收力役都要一体折算为白银缴纳。白银从此成为了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至少缴税时离不开。 此后到清朝,白银都是具有官方地位的交易货币,在大额交易中充当主角。不过在明清的平民生活中,白银虽然比宋朝时普及一些,但日常小额交易用的仍以官方铸造的铜制“制钱”为主。 据比利时耶稣会士鲁日满记载,在康熙初年的北京买 1 磅糖需 80 文钱,1 磅面粉 13 文,1 磅羊肉 55 文,3 磅牛肉也只要 130 文。北京酱园还有所谓“四碗一文”,即酱、油、醋、酒各一碗共一文钱。而根据英国人记载,1832 年上海的棉布每匹约售白银三、四钱(合三、四百文)。到鲁迅小说中清朝末期的浙东鲁镇,孔乙己吃一次酒也不过要九个制钱。 由此可见,白银虽然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但日常消费中用制钱绰绰有余,很少需要掏出“真金白银”。 不过,与严禁私人铸造的日常用“制钱”不同,白银虽然是主流的大额支付手段,但明清政府却从来没有发布过法定的白银货币形态。也就是说,不管官方还是私人,都可以用白银原料铸造银锭,然后以“两”为单位称量流通。 那么,这些来源五花八门的白银有没有缺斤短两,明清两代的富商大贾又该怎样判断

文档评论(0)

wst3400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