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的内在精神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安国强20105月14日修.doc

礼的内在精神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安国强20105月14日修.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礼的内在精神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摘要】“礼”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博大精深,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本文从在分析“礼”的内涵的基础上,又探讨了“礼”的内在精神“分”“和”“仁”“敬”“信”。这些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渊源、理论依据和指导精神,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礼 内在精神 和谐社会 启示 礼的内涵 在古代典籍中,有很多关于礼的涵义的相关论述。《论语·学而》云:“礼之用,和为贵。”“恭近于礼。”《礼记·曲礼上》云:“人而不仁,如礼何?”“夫礼者,自卑而尊人。”《孟子·公孙丑上》云:“辞让之心,礼之端也。”《荀子·富国》云:“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修身》曰:“礼者,所以正身也。”《荀子·礼论》:“孰知夫恭敬辞让之所以养安也!孰知夫礼义文理之所以养情也!”《礼记·乐记》云:“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礼记·哀公问》亦言:“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昏姻疏数之交也。君子以此为尊敬然。”《春秋繁露》曰:“故君子非礼而不言,非礼而不动。好色而无礼则流,饮食而无礼则争,流、争则乱。”可见,在古代中国,礼是人们交往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其主要功能是区别等级,强调差异,确定名分和地位,以体现出贱者对贵者、幼者对长者的敬意。当然,上对下、长对幼的关爱也是“礼”中应有之义。《荀子·大略》云:“礼者,人之所履也,失其履,必颠蹶陷溺。”古时称鞋为履,引申为踩踏。礼如同人所行走的道路,前人所踏,后人所从,是一种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人的行为是多方面的,因而礼也多种多样。小到个人的言行视听,大到国家的祭祀、军事、政治活动等等,都有体现尊卑、长幼之别的礼。 [1]18 中国古代之礼有典章制度、礼节仪式和道德规范三层含义。典章制度方面的礼,主要是有关政教刑法、朝章国典等,如古代典籍中记载的夏礼、殷礼和周礼,这些可称之为礼制。礼节仪式方面的礼,是指社会交往过程中人们应遵循的行为、仪节和举止规范,可称之为礼仪。如《仪礼》中记载的各种贵族经常举行的丧葬、朝觐、军礼、冠昏等方面的典礼。道德规范方面的礼,是指可以作为道德律令来遵循的有关礼的准则,如“礼义”、“礼教”层面的礼(仁、诚、敬、等)。[1]18 对于内涵如此丰富之礼,要对其作科学地定义,并非易事。彭林先生认为:“中国的礼是儒家文化体系的总称。”[3]8邹昌林先生认为:“中国的礼与广义的文化是同一的概念,是一个无所不包的系统。儒学不过是从属于这一文化模式的一个发展阶段而已。”[5]李安宅先生认为:“‘礼’就是人类学上的‘文化’,包括物质与精神两方面。”“民风、民仪、制度、仪式、政令等等”都属于“礼”。[6]杨志刚先生认为“‘礼’是以礼治为核心,由礼仪、制度、礼器、礼乐、礼教、礼学等诸方面的内容融汇而成的一个文化丛林。”[7]21 二、礼的内在精神 礼的内在精神就是通过礼仪表现出来本质精神,这种精神不会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是一种恒久的精神。 (一)“分” 作为维护古代阶级统治的礼,体现了“分”的原则,亦即“别”“等差”原则。通过制定国家典制和礼节仪式等将人分成不同等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体现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分”有以下方面:首先,礼的产生使人类区别于动物。人和动物有共性,也有区别,其区别就是人有礼,人能行礼。《礼记·冠义》曰:“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记·曲礼》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知自别于禽兽。”“父子聚麀”( 父子合用同一个性配偶)也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唐代学者孔殷达也说礼是人与动物的首要区别。其次,“礼化”的程度是文明进步程度的标志。韩愈在对孔子为何作《春秋》解释说:“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他认为,一部《春秋》讲的就是严夏夷之别,而夏夷之别无非就是一个“礼”字。复次,礼把家庭里的成员分成不同的等级,规定家人不同的权利和义务,形成了以家长为核心的家庭等级制度。“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就是这个意思。最后,礼把社会人群分成了不同的等级。《论语·颜渊》中的“君君”“臣臣”指君臣皆应遵循自己的角色规范,约束言行。社会人有君子、小人之分,有劳心劳力之分。“君子以德,小人以力,”“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也。”这表面上似乎是社会分工,其实质是阶级等级之分。“农农、工工、士士、商商,一也。”礼所要求的不仅在家庭,而且在社会中都要有鲜明的等级差别。 (二)“和” 礼之“分”是为了礼之“和”,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和谐有序。不

文档评论(0)

DQWvpUSYMv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