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济堰:丽水“理水”之美.doc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通济堰:丽水“理水”之美 ·张小云· 丽水这词一直很吸引我,它总是诱惑我联想到桃花园般的世界。一九九七年一过春节,我就闯了趟浙江,用今天的话,算是经历了一回个人自助游。当时我就到过丽水,在城区住了一夜。留下的印象是:所谓的“丽水”可能就是穿城而过的这条瓯江,她也该是古瓯越的核心纽带。再次到丽水,发现当地说普通话时都将丽水的丽读成第二声,这令我原先脑子里那派“秀丽之水”的形象受到冲击,我当即表示疑问。导游回应:做为地名,她本来就读第二声。她甚至带有诱导地反问我:你不觉得这样读更美吗?导游的“地名”专有读音说,稍解我惑,但脑子里闪现与第二声有关的意识流:“郦水”、“鹂水”、“骊水”、“篱水”……甚至想到“厘水”、“离水”、“理水”,想到鲁迅的文章,想到大禹治水。有意思的是,在游历了龙泉、遂昌、松阳的山水、古迹之后,我们来到莲都区碧湖镇的古堰画乡景区,在堰头村我与通济堰相遇了。见到通济堰,我一面惊异于自己的“心想事成”,一面感慨与之“相见恨晚”。 说“心想事成”是因为我心中闪过“新意象”的丽水果然有“理水”的非凡历史,我竟然对它一无所知;说“相见恨晚”,这一巨大的古代“理水”工程符合我的山水景观理想。 当然,相见恨晚,自然源于“一见钟情”。下车来到通济堰的堰头所在地,经过明代建造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八角楼文昌阁,就被它对面一幅黑白“画作”吸引,这“画作”远看似一幅工笔画,中看象是一幅人体的血脉经络图,稍近又象是一幅竹枝图,待到近前,却是古代早已形成的水利工程枢纽体系,名为《通济堰图》。原来,这幅图是南宋绍兴八年(1138)的作品,明代洪武三年重刊。丽水的作家朋友介绍说,这是现存最早的通济堰灌溉水系图像资料。配合这幅“画作”,我一边翻看着手中的资料,大概知晓了通济堰的来历:她位于松阴溪和瓯江汇合处,南朝萧梁天监年间开始动工兴建,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浙江人将其视为历史最悠久的大型水利工程。 “画作”后面,是《通济堰图》上标注着的一侧临渠——通济堰渠,密密匝匝的古樟林簇拥着古渠两岸;“画作”前面,是穿过堰头村一条笔直的古驿道。这条和通济堰渠相依相偎的千年古道,也同样有了千年历史,《丽水市志》说这条古道在南宋时是南方诸省的旅人上京城临安的必经之道。把官道建在通济堰渠边,真可谓是独具匠心。原来,这官道很长部分,就是通济堰渠的堤坝,它不但有护渠的重要功能,更兼有赏景的优越。人走秀水边,心绪分外清。在堰头村,渠与道,和合为一,渠道渠道,互为见证,着实成了一对“白头偕老”的恩爱经典。 古驿道的北侧,正是堰头村古村落。往通济堰的古道上走,常会遇上村民,提着菜篮走到渠边,倏忽不见。原来,堰渠留有许多河埠,村民们渠边留有数处缺口,缺口各造有一对石阶,通到渠水边,在渠边建了河埠。河埠头,村民们既可拴舟上岸,又可取水他用,还可洗菜洗衣,各取所需。 走在古驿道上,我数次偷偷拐进民居老宅,老宅里家家有妇孺活动,宅院中时时能闻到美食的香味,比起许多被冠以“古村落”的村民住宅来,这里保留着浓郁而真实的生活气息。宅里宅外,鸡犬安然走卧,对我等不理不踩,显然他们对游客早已习以为常了。这里的所有生灵,日子过得如此安然若素,定是受惠于通济河的滋养。此时此景,陶渊明《归田园居》诗里的镜像自然而然被我的大脑“复制”出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杂尘,虚室有馀闲。”不同的是,在堰头村,最多的树非榆非柳,而是数目成群且树龄长达数百甚至上千年的香樟,但景色与陶氏所绘相仿,想必来此的游人们,怀揣同一种心思:“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在堰头北望,在大坝北端,设有净宽2米两孔、深至坝底的排沙门,上游大水冲下来的沙石,利用排沙门的急流,自动排到大坝下面。大坝北端还设了一座净宽5米的过船闸,此闸除供过往船只通行之外,也起着排泄沙石的作用。由于此两处的排沙石,经历800年大坝上方,仍是清水荡漾,深不见底,为通济堰提供了川流不息的水源。另外,在保定村界碑附近的通济堰渠上,原来也有一座直通瓯江大溪的排沙门,又名叶穴,当打开排沙门的闸门时,堰渠中堆积的沙石淤坭,就可直泄大溪,为人们清理渠道免除不少的劳役之苦。如此排沙作法,技术独创,智慧闪烁。 我又回到大坝上,这时才注意到詹南二司马汉雕塑。在大坝北岸还有座“龙庙”。龙庙也叫詹南二司马庙,当初是为纪念詹南二司马筑堰而建的,其性质类似都江堰的二王庙。现在,龙庙实际上成了通济堰水利工程的专题博物馆,历代围绕通济堰的有关碑记都陈列在庙中,共存有24方碑刻。当地人世代感念二司马、纪念二司马,这是必然的。因为他们的“理水”,为丽水这块土地留下了一块特别的“丽水”——竹枝状堰渠和网状巧妙的闸概分流体系。为使碧湖平原大部分农田受益,通济堰渠水由一条主渠而下,每隔一段距离就分凿出支渠,再由支渠分凿出毛渠。整个

文档评论(0)

gtgm4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