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敬畏师道

敬畏师道 1935年6月6日,著名历史学家、燕京大学教授顾颉刚给自己的老师、北大教授胡适写了一封推荐信,信中说:“北大研究所有这么多的明代档案,正可请他整理,我可以保证他一定弄得很好,并且有始有终,不会半途而废的。”顾颉刚信中提到的“他”,就是顾的学生、北大史学系这一年应届毕业生杨向奎。顾颉刚希望北大能留下杨向奎,以充分发挥这位学生的学术才华。 杨向奎,1910年1月出生于河北丰润一户农家。他中学毕业后,在国文老师的鼓励下,考入北大文预科。其时顾颉刚的《古史辨》已风靡整个学术界,杨向奎也十分折服融于该著的文辞和辨识,最终选择了史学系。1931年秋,杨向奎进入北大历史系,从此和顾颉刚先生结缘。杨晚年曾撰文自述道:“我所以读历史,就因为看了《古史辨》”。又说:“我是个农村人,家里不是书香门第,从不知道什么叫学问;今天能从事学问研究全靠顾先生,所以我一直感谢顾先生。” 顾颉刚上课提倡“知出乎争”,欢迎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和他争鸣,其高足谭其骧就是在和顾的争鸣中汲取养分,卓然成为大家的。1932年,顾在燕大、北大讲授“中国古代地理沿革史”,杨常与之讨论,顾逐渐发现杨身上的才华。嗣后,《禹贡》杂志创刊,顾更是为杨搭了一个供他自由驰骋的学术舞台,使杨得以在后来的学术道路上渐行渐远,越飞越高,最后也卓然成为大家。 按说,像顾、杨这对师生,彼此本不应心存芥蒂,乃至后来在情感上也形同陌路。但遗憾的是,这样的情况还是出现了,虽然个中原因很多,但性格使然不外是一个重要因素。如顾、杨都有很自傲的一面,顾以前曾为此使他的老师胡适感到不快;而今,杨也因此和顾产生龃龉。“七七事变”后,顾离开北平,杨也远走。后来,杨在长沙得知顾已赴西北考察教育,遂到兰州寻师,师生终于重聚。杨和其他同学一起,协助顾从事教育活动。此时,顾对杨的自傲已颇有微词。不久,顾赴云南任职,旋又往内迁成都的齐鲁大学,任国学研究所主任。此时留在兰州甘肃学院任教的杨决定辞去教职往成都投顾。孰料顾对杨似乎芥蒂颇深,他回函阻止杨说,你已是教授,不必再来投我。杨觉得自己还需深造,想从顾再多读些书。遂决意来到顾身边。顾对他说,你来,我也不用你。话虽如此说,但事实上顾不但将杨列入所内编制,而且此时他已搜集了不少当地流传的有关李冰与二郎神的材料,本来他一直想自己据此写书的,现在他觉得自己太忙,无暇著书,遂将这些材料慷慨地转送给杨,鼓励杨写书。结果,杨花了半年时间,经考察李冰治水史迹,再结合材料,写出了《李冰与二郎神》一书。对照时下某些学人狭隘的垄断独霸心态,顾此举可谓高风亮节矣! 然而,当顾有一天对杨道出,你在这里的生活和工作我都给你安排好了,言外之意你可以安心留下来了时,或是出于自尊,或是出于自傲,杨居然不念顾的情,离开成都,去了西北联大。这一别就是17年。抗战结束后,杨曾有机会执教北大,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去青岛山东大学。用杨的话说,“在青岛(山东大学)我则是一个独立的人。”解放后,山东大学创办的一本赫赫有名的刊物《文史哲》,其首任主编便是杨向奎。 值得一提的是,顾、杨暌违17年,但期间却信函频仍。信中所谈内容不外乎人生、学术。但从中依然可以见出这对师生之间个性鲜明、针锋相对的观点。如1943年,顾抓住机遇,投资办起了图书公司,杨此时竭力劝顾不要经商,而应该“一心向学”。自然,顾对此听不进去,并辩述了所以要办图书公司的理由。 可以说,杨对顾的关心,多从生活上着眼;顾对杨的上心,则多从治学上入手,两人惺惺相惜。如顾在1942年7月13日致杨的信中告诫道,写作上,要做到“勇于习作而怯于发表。二三年后,自觉挥写成熟,再与世人相见,未见迟也”。“以相知之深,故敢贡其忠言,幸采纳。”尽管顾对杨心存看法,但话题一旦纳入学术范畴,所有的芥蒂在顾的心中便都冰融雪化了。 五十年代,作为“资产阶级史学家”,顾颉刚无可逃遁地成为学生们的批判对象,但顾颉刚最终还是理解并原谅了他们,其中也包括杨向奎。1957年,由于个人无法左右的种种原因,顾颉刚戏剧性地和“老学生”杨向奎成为北京中科院历史研究所的同事,只是以前对他“执弟子礼”的学生,已然成为他的顶头上司。加之掺杂进其他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人事因素,这对曾经惺惺相惜的师生,此时居然形同陌路。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这对师生当时的心里肯定不会好受。杨向奎后来撰文曾说,和顾先生“同在历史所工作,廿多年,几乎每日和先生见面,先生日趋衰老,而我也不年轻了……”细细咂摸之下,我分明从中品读出了杨向奎的惆怅。惟其如是,所以“文革”一结束,杨即为尚健在的顾先生着力筹备“庆祝顾颉刚88诞辰”活动,为顾先生筹编纪念文集;为弘扬顾先生的学术思想和治学精神,不遗余力。昔日的“老学生”身影,赫然再现。 写到这里,我忽然就想到了“敬畏”这个词。当然,它不是指对某一个个体, da

文档评论(0)

2017m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