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诗三首》导学案AB学生版.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7《诗三首》 导学案A 学习目标 学习 评改人 学习难点 1.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理解诗歌中寄托的作者的情感。 预习案 学法指导:1.熟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和《短歌行》;2.把不懂的问题填写在后面的“我的疑惑”处,以便在课堂上探究。 一、课本助读 1.走近作者 《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代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作,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养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县(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与书法家。“建安文学”的创始人,其诗歌代表了“建安风骨”的特色。有抒情诗《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蒿里行》等乐府诗歌。 2.相关链接 (1)建安风骨 汉末建安时期,我国文学有了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标志着文学发展的新时期已经来到。文坛上涌现了大量的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并且形成了“建安风骨”这一优良传统。同时,他们普遍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坚固地位。在这一时期,赋与散文也表现出新的面貌。 (2)三曹七子 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因他们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 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七子中,孔融与曹操政见,其余六子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投奔曹操,们多视曹操为知己,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今邯郸临漳)中,又号邺中七子。 预习 四、我的疑惑 探究案 学法指导:背诵《涉江采芙蓉》和《短歌行》,体会诗歌的意境及艺术表现手法。 一、探究问题 问题1《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以 花草赠给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对这种行为有怎样的理解? 问题2《短歌行》里“忧”字出现了多次,你认为诗人“忧”的是什么?你认为这首诗歌的格 调怎么样? 问题3:《短歌行》运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表达效果?

文档评论(0)

7ky170ms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