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本期刊的统计学和接受美学分析.docVIP

关于一本期刊的统计学和接受美学分析.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一本期刊的统计学和接受美学分析

关于一本期刊的统计学和接受美学分析 关于一本期刊的统计学和接受美学分析 在这样一个极其注重数据分析的时代,对于一本期刊的观察自然也离不开一次煞费苦心却也略显枯燥的统计。   2016年,《雨花》累计发表作品如下:长篇小说6部,中篇小说12篇,短篇小说45篇,微型小说25篇,诗歌81人次,散文随笔59篇,杂文杂论18篇,“雨催花发”作品15篇,新叙事10篇,文学评论百余篇,其中数十篇作品分别被《新华文摘》《中华文学选刊》《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小小说选刊》《散文·海外版》等选刊转载。   事实上,这样一个粗略的统计并无多大意义,只不过是我下面进行着手分析的一个必要条件。我对《雨花》2016年的观察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看似扎实而可靠的基础。   一、现实世界,或中国故事   文学作品与现实世界息息相关。小说虽然是虚构,但其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反映现实、描绘现实、表现现实,从而更深刻地认识现实世界和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自我及他人。非虚构自不必说,就是要建构起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从而进入现实内部,打开真实世界的迷幻之门。   现实主义的大行其道在《雨花》2016年刊登的小说中也可略窥一二。琐碎平凡的日常生活、焦头烂额的情感纠葛、爱恨交织的城乡冲突、矫揉造作的男女之爱、你死我活的官场倾轧,现实主义之花在小说园地里肆意盛开,那些在现实世界里苦苦挣扎的小人物和失败者,有的令人扼腕哀叹,也有的值得悲悯和同情,但从艺术的层面上看却平面而单一,再加上语言的粗糙和疏散,更使得这些小说的艺术性显得可怜而衰弱。可以说,小说创作越来越被现实主义限制已是不争的事实。   但也有好作品。聂鑫森的《三梅堂》、葛安荣的《听眼睛说故事》、华伟章的《绮丽之碎》、黎化的《桥祭》、祁智的《我的爸爸是一个驼子》等等,都体现了一定的叙事能力和艺术水准。《三梅堂》叙事的古典腔调和雍容姿态,使得一场看似腥风血雨的争斗多了一点四两拨千斤的从容,自有一份“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智慧在;《听眼睛说故事》写的也是日常生活,主人公也是一个失败者且是盲人,它的成功在于写出了真实生活的疼痛,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现生动而自然,不回避人性的复杂,不回避生活的矛盾,不回避情感的动机不纯,通过一系列可感可触的细节实现对现实世界的艺术提升;《绮丽之碎》讲述的是一个杀人案件,但作者显然厌倦了一般叙述者一开始的扣人心弦。它的叙述不动声色,像在浓重的夜色下,那薄雾轻盈中显露出不期然的杀气和恐怖,这的确是在讲故事,一个很中国化的故事;《桥祭》的过人之处在于写出了敬畏,古人十分看重敬畏之心,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今人同样要有敬畏之情,对科学、对传统、对世界都需要敬畏,张木匠就因为缺乏对科学的敬畏而差点酿成大祸,而对于一篇精彩的小说来说更不能缺少对人性的敬畏;《我的爸爸是一个驼子》是一篇儿童文学作品,但却不失反思和复杂,相反,在儿童世界的纯真和善良的比照下,一切的人性之恶都似乎可以在爱和美的感召下融化,它叙事的游刃有余和语言的简练轻盈令人着迷。   自2017年《人民文学》开辟“非虚构”栏目以来,关于非虚构写作的讨论已经很多,有赞许,也有争议,但“非虚构”在中国的风行已经是不可争辩的事实。《雨花》“新叙事”栏目显然旨在“非虚构”之外进行一次有益的尝试和突破,这个“新”即体现在叙事的真实和真诚上。谷代双的《独木之桥——高考线路》是对高考的一次全方位扫描,但更是一个人精神线路的谱绘;费振钟的《竹泓镇——工匠与手工业》似乎是与工匠精神的一次十分巧合的暗合,但事实上,作者通过实地走访和田野调查,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构建起乡土社会失落的传统的精神谱系,这是一曲哀歌,“行文至此,我眼前又一次出现竹泓九里港以及周围的大片滞塞的水泊,用个比兴方式说,水都死了,船好有什么用。”其境可怜,其情可叹;张文宝的《锤炼》是以纪实文学的方式讲述了周恩来一段毕生难忘的日子,这虽然是传统意义上的主旋律作品,但事实上作者正竭力突破传统的束縛,采用新的审美视角,尤其是通过小说化的动人情感和生动细节来实现艺术的凝练;李敬宇的《老浦口》写得老到而精彩,它像一个老祖母一样给你唠家常,细数一个时代和地方的荣辱兴衰,浦口有故事,关于浦口的是是非非其实都很耐人寻味,浦口也是南京人的一个梦,有点陌生,也有那么点不可思议;邬丽雅的《大宅里,回眸繁华落幕》写出了一座大宅的历史和沧桑,那些时间的过往如烟云一般虽已经沉寂在历史的尘埃中,却仍然能感受得到那沉甸甸的分量。   不管是真实的历史,还是真实的现实,文学与真实的关联日渐密切。但在当下文学创作陷入现实主义泥淖的真实困境中,如何摆脱现实的羁绊或许也是文学的重要出路之一。挣脱现实,追求自由。这不是迈向虚无主义的高蹈,而是文学重回艺术本质的必由之路。   二、阅

文档评论(0)

feixi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