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民族冲突与融合整理ppt
中 国 古 代 史 2、玄学成为主要的社会思潮之一。 3、广大妇女群体显得异常活跃和开放。 * 湖 北 大 学 第五章 民族冲突与融合 一、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征 二、从三国鼎立到南北分治 三、士族门阀统治的盛行 四、历史的出口 公元189年董卓之乱——公元589年隋统一中国 一、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征 一个乱世,一个开放的时代,一个弃旧图新的时代。新旧交替,人民和时代都在不断地选择中,并为未来的大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部分上层知识分子公开蔑视和反对儒家礼教。 (一)开放的时代 代表人物:竹林七贤 清醒而痛苦:身在乱世,心态畸变,对天下对自己绝望,对人生对未来失去信心,摆脱名教而自以为通达。 魏末的竹林名士,…酒在他们的生活中也的确占据了极显著的地位,几乎是生活的全部。……他们更失去了对长寿的希冀,所以对现刻的生命就更觉得热恋和宝贵。放弃了追求生命的长度,便不能不要求增加生命的密度。……何晏他们是清谈派或服药派,嵇、阮这些人正是饮酒派或任达派。 王瑶先生 魏晋玄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①正始(魏齐王年号)时期,代表人物何晏、王弼,理论重《周易》、《老子》。 ②元康(晋武帝年号)时期,以魏末嵇康、阮籍为先导,较激进,反名教,思想多受《庄子》影响。 ③永嘉(晋怀帝年号)时期,以向秀、郭象为先导,仍重《庄子》,而思想重归温和,形成“新庄学”。 ④东晋时期,与佛学渐趋合流。 《抱朴子·外篇·疾谬篇》 今俗妇女,休其蚕织之业,废其玄紞之务。不绩其麻,市也婆娑。舍中馈之事,修周旋之好。更相从诣,之适亲戚。承星举火,不己于行。多将侍从,暐晔盈路。婢使吏卒,错杂如市。 《颜氏家训·治家篇》 邺下风俗,专以妇持门户,争讼曲直,造请逢迎,车乘填街衢,绮罗盈府寺,代子求 官,为夫诉屈。 (二)社会经济的新变化 1、两汉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此时因为战乱等因素而由商品经济向自然经济逆转。货币几乎停止流通,北方的情况更为严重。 2、南北经济出现逆向差异。中原地区由盛转衰,处于破坏与恢复不断恶性循环的徘徊状态。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3、阶级结构呈现多层次的复杂变化。 (三)文化结构的变革 儒、释、道三家并立的文化格局形成。 (四)民族关系上的巨大变化 内迁与民族矛盾、民族融合。 隋代大一统和唐代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之风是其后果及影响。 (五)尝试与选择各个政权在新旧制度、治国思想、方法上进行了尝试和选择,以加强国力,进而统一全国。 1、胡汉分治的尝试 2、国有经济与私有经济的选择 屯田(世兵制)、均田制 3、思想文化领域崇儒、崇释、崇道的选择 4、用人上,务实求俊的选择 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法) 惟才是举 二、从三国鼎立到南北分治 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发。 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 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禽猛兽,尝于南皮一日射雉获六十三头。 210、214、217年,三次下“唯才是举”令。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三国志 · 诸葛亮传》 孙吴霸业之起,在魏、蜀前;称王称帝,在魏、蜀后,其建国道路,曲折而又漫长。 孙氏霸业稽延,症结盖在于调整与江东大族关系的需要。……其内核则是求得孙吴政权的江东地域化。 ——田余庆 西晋的短暂统一 313-316 晋愍帝 306-313 晋怀帝 290-306 晋惠帝 265-290 晋武帝 统治集团严重奢侈腐化 宗王权重 民族内迁引发的民族矛盾 时帝多内宠,平吴之后复纳孙皓宫人数千,自此掖庭殆将万人,而并宠者甚众,帝莫知所适,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便宴寝。宫人乃取竹叶插户,以盐汁洒地,而引帝车。 ——《晋书》卷三一《胡贵嫔传》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