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础教育阶段渗透性生命教育
基础教育阶段渗透性生命教育 摘要:“渗透”区别于传统的直接说教,旨在寻求一种“细致入微、不着痕迹”的境界。渗透性生命教育讲究在平等性、愉悦性、无意识的基础上进行熏陶和感染,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内化于心并付诸日常行为。当前,生命教育之本真意蕴被教育的工具价值所解构,充满朝气的个体生命处于迷离之际。要寻求生命意识的回归,生命价值的彰显,须使生命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发挥教育环境的渗透作用,提高当下生活的渗透力
关键词:渗透性 生命教育 基础教育
在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中,人决定并促进社会的发展,中小学生作为国家的后续储备人才,其自身的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久昌盛。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对善恶是非的判断没有明确的标准,往往在遭遇困境和挫折时容易选择极端道路,做出伤害自己或他人的危险事件。因此,加强中小学生的生命意识、体会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是学校教育必须解决的一项课题
一、渗透性生命教育的意蕴
20世纪60年代,生命教育在美国兴起,主要的创始人物是美国学者杰“阿南达村”学校,倡导生命教育思想,主张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和技能,同时要让他们体味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台湾在华人社会中是生死教育的先驱,20世纪末将其引入,称其为生命教育。在中国大陆,辽宁省与上海市首开风气,省市教育主管部门颁布了有关生命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大规模在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短短几十年,生命教育已在国内生根、发芽,其内涵也逐渐扩展和演化
对于生命教育的内涵在学界尚未形成公认权威的统一性表述,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北京师范大学肖川博士认为,“所谓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1]。刘济良先生认为:“生命教育理念,是指关于生命未来发展的理想的观念,它是未来生命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和终极的范型。”[2]也有学者指出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个体生理、心理、社会、灵性全面均衡发展”[3]。由此,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自然生命的保存,二是精神生命的完善,通过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生存能力,进而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同时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和欣赏,怀有宽容与友善之心,努力去发现和感受生命之美[2]
而渗透性生命教育是生命教育在方式上的进一步深化。理解渗透性生命教育,关键就在于“渗透”二字。从字源角度分析,《说文解字》:“渗,下漉也。从水参声。”本义为泉水从整块岩壁漫无声息地分泌出来,引申为液体漫无声息地穿过中间层。“透:跳也。过也。”本义动词是跳跃、越过,比喻为所有地方都走遍;作为形容词可理解为达到充分的程度,彻底、完全。由此,“渗透”一词比喻某种事物或势力逐渐、缓慢向其他方面发展,进而达到一种自我内化和水到渠成的效果。“人的思想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横向上要受到外部社会生活的各种事物和内部个体心理的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纵向上会有一个或多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和渐次发展过程。”[4]而生命教育更多地属于思想认识层面,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式比较追求表面效应,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这种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排斥抵抗的心理。如何真正普及生命教育,让学生不反感、欣于接受,并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的认识和习惯,就需要借助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实施渗透性生命教育。渗透性生命教育讲究在平等性、愉悦性、无意识的基础上接受熏陶和感染,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内化于心并付诸日常行为之中,可以说是一种“细致入微、不着痕迹”的教育
二、基础教育阶段实施渗透性生命教育的必然性
1.社会环境变化的应然需求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浪潮的推进,科学技术日益更新,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多种外来因素的冲击和腐蚀。自我意识和竞争意识引发的物质利益最大化原?t弱化了集体观念,淡化了道德责任感,社会上的投机欺诈行为日益增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也盛行开来,满足了物质需求的同时,亦使一部分人丧失了精神追求。其次,网络技术的大爆炸。现代社会是数据化、网络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在近年来的突变发展,大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传统的、直接的、面对面的教学方式逐渐被隐匿的、快捷的、自由的网络远控方式所打破,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信息获得渠道愈来愈多元化,学生可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查找和获取需要的信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是社会各层次中最敏感、最叛逆的群体,特别是许多自制力和辨别力不强的学生易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无法自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正常的身心发展,进而导致犯罪、自杀等极端性事件的发生。对于青少年学生的生命教育,不仅要运用传统的说服教育进行引导,更要以民主平等、循序渐
文档评论(0)